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早期殖民扩张、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准确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图最西端的印度卡利卡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明末中国对外交往有哪些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是否充分,并说明理由。
2024-05-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冲刺历史试卷
2 . 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把欧洲经济力量的重心由意大利和地中海永远移到了大西洋,但其繁荣昙花一现,未能持久;而大西洋沿岸的其他国家如英国、荷兰和法国很快承袭了它们的衣钵,崛起为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这一过程主要反映(     
A.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是崛起的基础B.各国的崛起开启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C.新的经济内驱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D.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瓦解封建经济
2024-05-2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在向法国弗兰德尔和英国的航行途中,一些热那亚人定居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同这里的贵族通婚,并推动雪利酒、金枪鱼、橄榄油和水银等商品的贸易,还冒险前往非洲去寻找苏丹的黄金。雅克·伯纳德评价道:“哥伦布在卢西塔尼亚等地的经历只是更富于戏剧性地重演他的许多同胞的经历而已。”材料意在强调(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B.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具有渐进性
C.世界贸易推动欧洲商业革命D.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2024-04-22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新模拟(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商贸机构(部分)

时间国家机构名称
1531荷兰安特卫普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
1580意大利里亚尔布市场银行
1600英国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1621德意志纽伦堡银行

材料二   早在1680年,英国议会中就有人提出反对印度棉织物输入的议案,1700年、英国议会宣布了禁止输入,贩卖和使用印度、波斯和中国染色棉织物的命令,进入19世纪后,英国工业资本提出自由贸易的要求,英国对印度的贸易有所改变,1813年后、英国的棉纱和棉织品充塞了印度市场,1814-1835年,英国输入印度的棉纺品,从不到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以上,印度还成为英国工业生产的原料产地。

——摘编自苏黎《印度近代后期对外贸易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商业经营方式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印度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对印度的影响。
2024-04-0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为16世纪至17世纪《西欧小麦价格指数变化曲线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这一变化原因的是(     

A.早期殖民扩张导致白银流入西欧B.西欧工业革命致使物价飞涨
C.三角贸易导致大量黑奴涌入西欧D.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2024-03-30更新 | 269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居于领先地位。这些国家的学者对他们的现代化道路做出理论总结,即现代化理论,并将它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普遍模式推荐给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亚非拉地区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开始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但在循着现代化理论进行现代化建设中纷纷遭遇挫折,于是开启了探索自身现代化道路的进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现代化道路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选择一种现代化建设道路模式进行评析。(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7 . 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tamarack(落叶松)、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那)、woodchuck(土拔鼠)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ne(搬运)、okra(秋葵)等。这反映了(     
A.美洲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B.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C.殖民扩张推动了文明交流D.美国文化具有独特性
8 . 下图是1406-166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图。这一变化可以用来研究(     

A.圈地运动B.物种交流C.商业革命D.价格革命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19世纪的跨太平洋贸易兴起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发展于北大西洋贸易。

16世纪,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通,起到了连接两个终端洲际市场的作用,给西属美洲带来丝绸、香料,给东方带来美洲的白银、农产品。到18世纪末,受西班牙支配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衰落。

18世纪,探险家开始对北美西北海岸探险,并开发了海獭毛皮资源。美国独立后的贸易拓展需求,为北太平洋商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此时,中国形成了庞大的外来奢侈品需求市场,销售北美西北海岸毛皮和夏威夷檀香木为主的北太平洋贸易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扩展出新的三角贸易:美国东部人将廉价小玩意儿卖到西北部,换取毛皮销往广州,再向西将中国货物销往欧洲和波士顿。毛皮、檀香木贸易与鸦片贸易一起,对1820年代以后白银流入中国比例的下降发挥了直接作用,但为美国东北部增加了极其可观的资本积累。

——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等

(1)概述跨太平洋贸易兴起和发展的背景。
(2)依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北大西洋贸易的不同影响。
2024-02-18更新 | 227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九省联考考后提升卷,贵州)- 2024年1月“九省联考”
10 . 如表是部分欧洲国家东印度公司成立以来的发展状况。这些公司的兴衰历程反映出(     
建立国家成立与解散时间存续时长(年)
英国1600~1874年274
荷兰1602~1799年197
葡萄牙1616~1633年17
丹麦1616~1729年113
法国1664~1794年130
A.各国殖民利益争夺的激烈B.欧洲股份制公司的普遍性
C.英国在工业革命上的优势D.各国公司经营理念的变化
2024-01-29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