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巴尔干半岛多山少平原的地形推动了古希腊城邦的形成,这一体制既提供了安全保障,又易避免暴政的形成,尤其是雅典,城邦一切问题由公民集体讨论决定,公民集体便是城邦核心。此外,恶劣的自然条件迫使人们远走他乡,进行海外殖民,这既激活了海洋民族的商业天赋和冒险本能,又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使希腊城邦的社会财富和人口不断增长,为体育、教育、哲学、科学研究的事业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此种种,西方人文精神的这粒种子最终选在古希腊生根、开花、结果。
——摘编自张艳《城邦∶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石》
材料二 在中世纪,人的意义为世人所忽视,自卑、消极、无所作为成为人的显著特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性和人的价值得到了凸显,并提出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人性反对神性的主张。人文主义者深入研究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哲学,反对中世纪神学家对其学说的至曲与神化,抨击了以绝对真理自居的经院哲学,主张面向自然,解释自然,认为只有研究自然规律才能得到知识。正是在这种不可抑制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的指引下,资产阶级才创造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文明。
——摘编自陈娜《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流变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方人文精神“在古希腊生根、开花、结果”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况摘编
数学 | 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
科学技术 | 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传入欧洲;指南针、火器等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
哲学宗教 | 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又转译为拉丁文,传入西欧。7世纪以后,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
医学 | 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 |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剧本写道:张惕接受皇帝托孤,决定要用独生子替太子送死。其妻伊达美不予配合,说:“你向他发过誓么,要杀你的亲生子?唉!有什么贵和贱,又有什么主和臣,都不过一点虚荣定了一时的名分,天生来大家平等……要谋自己的善后,才是我们职责。”
(1)阅读材料,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特点。(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孤儿》的创作背景。
材料一中国人对“西”的认识是渐进式的、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郑和时代又涵括了非洲东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所处地域比历业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则“西”的概念又扩展为欧西,并呼以“泰西”“远西“,以示与早年之“西”的区别。近代以来“西”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内涵加重并且比较明显地定格为欧美文化。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二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明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到达中国。……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也加快了交流的进程。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三
近代化又称现代化,反映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巨变。
时间 | 社会发展概况 |
14世纪 | 手工工场出现,使用雇佣工人的租地农场形成;文艺复兴; |
16世纪 |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 |
18世纪 | 英国《权利法案》;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联邦宪法颁布;法国《人权宣言》; |
19世纪 | 《拿破仑法典》;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
20世纪 | 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
材料四 历史上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确实比比皆是,然而文化差异却并非一定要以冲突为指归的。与文化的差异相并立的文化现象,还有一种是趋同,与差异相比,趋同的现象更起着主流的作用……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信息时代已迅速减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趋同正在明显地加强,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有约6000种语言,但是人类一定会找到他们共同的语言:和平、进步与繁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五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眼中“西”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前西欧社会转型的背景。
(4)阅读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A.体现出理性主义的内涵 | B.表达了幻灭反叛的情绪 |
C.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深入 | D.折射出工商业城市兴起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
A.信仰自由成为共识 | B.人文主义影响扩大 |
C.民族教会逐步建立 | D.宗教神学日渐式微 |
A.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 B.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
C.启蒙运动自由平等的理念 | D.基督教在欧洲影响的削弱 |
A.降低了当地的结婚率 | B.背离了人文精神 |
C.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 | D.有利于资本积累 |
A.以世俗描写方法处理宗教题材 |
B.光影处理技术臻于完美 |
C.构图和空间透视方面匠心独具 |
D.享乐主义成分有所增长 |
A.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 | B.反对宗教信仰,倡导天赋人权 |
C.提倡人生而平等,主张民主政治 | D.强调科学精神,主张分权制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