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复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人文精神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作为人类宝费的精神财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摘自叶廷芳《十八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材料二   马丁路德认为恩典是要通过人的信仰来实现的。马丁路德的这种新的恩典说在基督徒与上帝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否定了人们对教廷、教皇、仪式和神职人员的崇拜。马丁路德号召基督徒要尽量服从世俗政府的命令,以此作为基督徒是否过上正当生活的条件。

——摘自朱孝远《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人们“借古喻今”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文精神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晚明,新的市民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下,李贽将真情感的抒发与深刻地揭露道学家们的极端虚伪性联系起来。……从李资生存的时代来看,晚明是资本主义萌芽初期,手工作坊不断出现,逐渐代替了自然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

——肖国华《李贽的儒学情结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充分肯定人性及人的感性欲求的合理性……他们认为,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生活世界……这种肯定人的世俗生活的态度和行动深深触动了每个人的灵魂。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已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句名言。

——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材料三   尽管新文化运动深深受到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影响,但它对中国后来的影响与文艺复兴运动带给西方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新文化运动复兴的不是中国自己的传统精华,而是西方传统的内涵。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一儒家思想,在这场运动中反而被打倒了,至少说它对中国人的影响减弱了。

——薛超良刘思悦《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贽思想主张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特征。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异同。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一词,原意为“再生”。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

材料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恩格斯说: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性质及其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写出其代表人物(两位即可)。
2021-04-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大长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4 . 园林在中西方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私家园林主要是士大夫们为了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在城市之中或近郊,与住宅相连,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的园林。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风格素雅精巧,达到平中求趣、拙间取华的意境,满足以欣赏为主的要求。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作为日常聚会、游息、宴客、居住等的场所。宅园多是因阜掇山,因洼疏地,亭、台、楼、阁众多,植以树木花草的“城市山林”。

——摘编自祝建华主编《中外园林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的平面是严整对称的,庭园轴线有时只有一条主轴,或分主、次轴,甚至还有几条轴线或直角相交区域平行,或呈放射状。尽力使中轴线富于变化,各种水景,如喷泉、水渠、跌水、水池等,以及雕塑、台阶、挡土墙、壁龛、堡坎等,都是轴线上的主要空间序列设计及装饰,有时以不同形式的水景组成贯穿全园的轴线。

府邸或设在庄园的最高处,作为控制全园的主体显得十分雄伟、壮观,给人以崇高、敬畏之感;或设在中间的台层上,从府邸中眺望园内景色,出入方便,府邸在园中这种亲切宜人的尺度,给人以亲近之感;或由于庄园所处的地形、方位等原因,府邸设在最底层,重在序列设计。庄园中有凉亭、花架、绿廊等,设置拱廊、凉亭及棚架,既可遮阳又便于眺望。

——摘编自祝建华主编《中外园林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私家园林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时代精神是如何在台地园中体现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中世纪,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主要在基督教话语体系和封建贵族的统治上层发挥作用。由但丁等人发起的"俗语运动"强调语言的可感性、可说性,可听性,语言从生活中收集并提炼,并以此将主体带入新的道德世界。……"俗语运动"让语言从中世纪的神学话语"下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将语言与人真正连接起来,使人能够在语言的帮助下掌握自身。语言成为人们摆脱属地控制的有效工具,并由此形成了广大的社群与社会。"俗语运动"对当时的西欧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政府法律文件、公共标语、城市雕塑等逐渐被俗语取代,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剧烈变化。

——摘编自徐艳东《自由、尊严与主体权利》

材料二   胡适、陈独秀发动的文学革命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白话为工具建立"活的文学"、"人的文学",并提出"为立国而造人"的口号。在文学革命推动下,各地文坛纷纷创办白话文刊物。1920年,教育部颁布政令今,承认白话为"国语",学校采用白话文教材。北京各区政府和社会团体还办有半日学校、识字班等教育机构。这场"阅读革命"把民间文化思想和词汇带进贵族文学里,使传统社会的权威基础得以动摇,把以文言文为工具的精英文化改造为白话文为工具的大众文化。从1920年初开始,"改造国民性"、"主体性和唤醒"成为文学革命的新口号。

——摘编自逢增玉《对文学与人的改造与设计的思想及其历史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俗语运动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