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6世纪20年代,当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梵蒂冈的神职人员,反而成为他们和上帝之间的阻拦了。这促使宗教改革(     
A.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霸权B.推广了印刷术的使用
C.加剧了德国的分裂割据局面D.提高了农民文化水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加尔文原是路德派信徒,后来提出“先定论”,认为上帝所创的万民中有“选民”与“弃民”之分。若万事如意,生财有道,必为“选民”,注定可升天堂;若百无一通,破产倒运,必为“弃民”,应该忍受压迫和剥削。“先定论”(     
A.推动新教伦理的兴起与广泛认同B.表明欧洲社会流行理性主义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D.导致新教各派之间矛盾尖锐
2024-03-27更新 | 454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桃源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基本主张就是解放人性,恢复人的尊严,重申人的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虽然新兴资产阶级主要提供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亦有追求享乐的唯我主义倾向。而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为宗教改革运动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两者在思想上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摘编自徐鹤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从美国的《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到欧洲封建君主国家的“开明专制”,在世界各国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过程中,无论根据本国历史条件采取哪一条道路,都得从法国启蒙思想中找到理论武器。但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人权”等基本政治口号,尽管在当时是进步的,但含有特定的阶级内容。所有启蒙思想,包括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内,提出“意见支配世界”和“理性支配社会”都无例外地陷入唯心论。

——摘编自黄振等《世界近代史重点和理论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和实质,并说明其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初步实现的启蒙运动的政治理念。并指出欧洲启蒙运动的局限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所提倡的禁欲主义强烈反对人们享受财产,并约束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它同时又将“获取财产”的心理从传统伦理的桎梏中解救了出来,并且让获利的行为成了合法行为,甚至是上帝的直接意愿。韦伯旨在说明(     
A.宗教改革各派别的主张完全一致B.新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C.只有禁欲主义才能发展资本主义D.新教仍然坚持着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6世纪以来,清教主义在西欧各国盛行。它反对无拘无束地享受财富,要求限制消费,并提倡勤俭节约,又赋予职业劳动、财产营利以宗教意义,使之神圣化、合法化。据此可知,清教主义(     
A.彰显了文艺复兴的影响B.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
C.反映了工业资本家心声D.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路德开始是一个改革家,但最终却成了一个革命家。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可以成为上述观点的证据是(       
A.对牧师包括教皇在内放荡生活的不满B.反对教会出售豁免罪恶的赎罪券
C.改变教皇干涉国家事务并征税的现状D.普通平民有权阅读和解释《圣经》
7 . 新教主张“将圣经翻译成各地的语言,可以用多种语言来解释教义”、“人可以凭借信仰与神沟通,不必通过教会与神职人员,教会只是教徒的团体,神职人员只是承担教会工作的教徒。”其实,这是对神职人员道德腐化的一种尖锐回应。这一“回应”
A.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B.弱化民众对上帝的信仰
C.开始关注人生活的世界D.动摇封建专制理论基础
2021-06-01更新 | 780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8 . 马丁.路德强调当时“若教皇用他的权阻止自由会议的召集,因此妨碍教会的造就,我们就当对他和他的权柄置之不理。……我们要依靠上帝来竭力革除他,尽力约束他”。这一主张
A.否定了对基督教的信仰B.动摇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反映了因信称义的主张D.摆脱了宗教力量的束缚
2020-12-27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王阳明生活的时代,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已经相当反感。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他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吾心,良知也。光明,已致良知也。”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维滕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阳明与马丁·路德基本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的不同。
10 .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018-06-10更新 | 6959次组卷 | 119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修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选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