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世纪时期,《圣经》都是由拉丁文写成的,只有教士才能读《圣经》,普通教徒只能聆听教士的解读。16世纪中期以后,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圣经》被翻译为当地的民族语言,普通教徒可以自主阅读。这一变化反映出(     
A.文艺复兴推动了思想的解放B.宗教改革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C.欧洲已经实现宗教信仰自由D.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2013·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D.整体世界的形成
2019-01-30更新 | 1347次组卷 | 34卷引用:2016届福建清流县一中高三上期第二阶段(期中)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   审核批准结婚。

——摘编自朱孝远《婚姻的世俗化与妇女地位》

材料二明代的婚姻礼俗主要参考朱子《家礼》,如:

拜堂: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仪式,通常可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撒帐:坐帐时,亲友要向新婚夫妇抛洒“一把栗子一把枣”,谐取“早立子”“多立子”的口彩。

庙见:婚后第三天男家主人带新娘去拜祠堂,这样媳妇才能成为丈夫宗族中的一员。

——摘编自陈洁梅《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教改革前后欧洲在婚姻方面的主要变化。概括材料二中传统婚俗的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6世纪中西方婚姻观念与礼俗差异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