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钱乘旦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说:“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下列事件符合文中“现代化”特征的是(       
A.法兰克王国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送给教皇,奠定了教皇国基础
B.英国议会讨论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C.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指出君主应接受约束
D.德意志人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提出“因信称义”
2024-01-11更新 | 133次组卷 | 33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 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有权力解释圣经B.选民是否提前被上帝选定
C.信徒能否仅仅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3 . 诗人海涅对于路德通过翻译《圣经》将加工的德语普及到全国表示惊异,“在不到几年内便普及到全德意志,并被提升为共同的书面语言。至今仍通行于德国,并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统一。”海涅旨在评价(     
A.《圣经》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B.路德加工使用的德语生动贴切
C.宗教改革打破神职人员的垄断D.民族语言对德国统一的重要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从受打击、受迫害的弱小宗教团体,逐步发展到成为圣坛精神领袖,特别是在强大统一的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基督教更是成为高高凌驾于欧洲各国世俗皇权之上的统治者。由于宗教的专制,在当时,任何一个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其灵魂最终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的决定权掌握在教会手中,相当于教会掌握着每一个人灵魂救赎的钥匙,这就使教会不仅控制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就连世俗王权也必须仰赖其神权的鼻息。在当时,读圣经不是凭着人们的知识和经验来诠释它,而是靠着圣灵让圣经来剖析人们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人们的行为。

材料二   16世纪发生在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欧洲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对欧洲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中世纪以后,西方文明的进程,正是沿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几大主线来展开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浩武《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基督教地位的变化,并概述其地位变化带来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马克斯·韦伯说:“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实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新的社会伦理的本质是(     
A.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再生B.中世纪城市自治和市民阶层兴起的反映
C.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D.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宗教改革期间,西欧人在翻译拉丁文的过程中,发现“救赎”一词翻译有误,应该译为“悔改”,含义由原来的被动等待“外部救赎”转变为由主动“内在悔改”来获得拯救。由此可知,宗教改革(     
A.注重推动人的自我解放B.篡改了天主教教义
C.打击了教会的权威D.推动了神学理论的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6世纪,亨利八世确立了王权至尊地位后,选择以英文《圣经》为载体,重塑英国社会基础上的“上帝话语”。这反映了(     
A.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B.理性主义的宗教观念
C.民族国家的政治特征D.封建专制统治的瓦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新教改革造成传统宗教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规模损毁,宗教冲突令16~17世纪的基督教欧洲陷入连绵不绝的战乱。而冠以“反改革”之称的天主教会改革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天主教会自我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努力,并不一定以新教为对立面。这一认识(     
A.阐明了宗教改革影响的复杂性B.体现了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认知
C.纠正了对宗教改革的传统评价D.突出强调天主教会的历史价值
2023-09-17更新 | 295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宗教改革”原是针对当时教会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新教徒”的原意是指罗马教会的“抗议者”。马丁·路德与加尔文都没有将自己看作新教的创始人,可他们却不知不觉做了革命家。该观点旨在强调宗教改革(     
A.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B.违背了改革者的初衷
C.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D.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恩格斯提出:“13世纪至17世纪发生的一切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在宗教幌子下进行的与此有关的斗争……都只是市民阶级、城市平民以及同他们一起参加暴动的农民使旧的神学世界观适应于改变了的经济条件和新阶级的生活方式的反复尝试。”这表明,宗教改革的动力是(     
A.教义混杂与教会腐败B.人文主义的思想推动
C.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D.经济基础的深层变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