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马丁·路德的神学将个体与上帝的关系置于拯救的中心,从而提升了个体和主体意识,他对基督徒的属灵平等的强调为平等观念的推进做了准备。上述论断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路德(     
A.因信称义学说的提出B.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C.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强调人要独立思考判断
2024-02-1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4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宗教改革时代最伟大的代表,时至今日,路德派仍然是新教中的主流。路德作品中不乏关于政治问题的思考,而且这些内容连同他们各自信徒的努力深刻塑造了早期现代欧洲的政治思想与实践。但路德始终自视为神学家,而非政治思想家。他坚持认为自己在政治问题上的看法是神学思考的直接后果,其权威奠基于对《圣经》中上帝之道的正确理解。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从根本上颠覆了教会精神权力的神学理论基础,解放了个体基督徒的精神自由。在信徒与上帝的关系层面,这种自由排除了教会的中介性地位,使人直面上帝。在教会内部制度的层面,从这种自由所引申出来的“平信徒皆为祭司”的原则,彻底瓦解了教会内部的教阶等级体制。思想史专家菲吉斯曾言,“倘若当初没有路德,就永远不可能有路易十四。路德和路易十四之间是不是有联系,学术界内部或许有不同看法。但是,在近代欧洲早期,路德的政治学说对绝对君主制的兴起有着重要影响,这恐怕是不可否认的。

——摘编自梁涛等《中西政治哲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影响。
2024-02-0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2月)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明鼎革之际,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逐渐形成。文学作品在崇尚畅酣雄健的阳刚之美时,常常浸透着作家深沉的忧患意识。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编著,南戏的中兴为代表,文学创作出现了一时繁荣的景象。但文学发展的这种势头很快遭到了阻扼和摧残。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士人的忧患意识慢慢淡漠,而创作上的不安全感增加。精神上贫乏的知识分子在追求仕进和自我平衡的心态中,欣赏一种平衡和谐、雍容典雅的美。生机勃勃的小说、戏曲创作受到了轻视和限制,“台阁体”的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创作导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明中叶以后,文学逐渐走出了沉寂枯滞的局面。特别是在嘉靖以后,很快地由复苏而大踏步地向前迈进。这时的文学创作随着接受对象的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更加高扬,从而突出了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英国早期的戏剧由民间剧和教堂剧组成。教会对戏剧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很大影响。中世纪以来,英国戏剧经历了民间舞蹈—礼拜仪式剧—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间插剧的演变过程,而教会的影响则日益减弱。至15世纪末期,道德剧逐渐失去其宗教色彩,一种更为贴近现实生活、力求脱离宗教和道德的束缚、俨然纯粹取悦于观众的文艺娱乐活动的间插剧开始兴起。16世纪80年代,英国戏剧空前繁荣,在伦敦,有私人剧院、宫廷剧院、大众剧院等,职业作家和演员不断涌现。可以说,上至伊丽莎白女王,下至普罗大众,人人都为戏剧痴狂。戏剧成为当时英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甚至连著名的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职业生涯也是从做演员开始,继而成为剧作家的。莎士比亚戏剧的黄金时代恰值英国的文化饥渴期,英国人憧憬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可以说戏剧塑造了当时英国公众对历史和政治的观念。如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历史剧《李尔王》及《麦克白》即通过描绘黑暗中的抉择,以证明詹姆士一世在重新统一不列颠的过程中的个人作用。

——摘编自柴彬许晋《英国近代戏剧与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有明一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戏剧艺术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4-02-05更新 | 23次组卷 | 2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1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些首脑人物对拜占庭的传统兴趣甚浓。马丁·路德认为拜占庭东正教的做法更接近于古代教会的传统习惯。梅兰希通则努力和君士坦丁堡牧首取得联系。这反映了(     
A.新教关注东正教的存亡问题B.东正教与德国新教无明显差别
C.新教寻求反天主教会的盟友D.拜占庭历史文化传统影响深远
2023-11-14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单科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马克斯·韦伯说:“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实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新的社会伦理的本质是(     
A.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再生B.中世纪城市自治和市民阶层兴起的反映
C.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D.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
6 . 欧洲的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和天主教的权威,从而摧毁了欧洲的宗教权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新教改革造成传统宗教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规模损毁,宗教冲突令16~17世纪的基督教欧洲陷入连绵不绝的战乱。而冠以“反改革”之称的天主教会改革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天主教会自我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努力,并不一定以新教为对立面。这一认识(     
A.阐明了宗教改革影响的复杂性B.体现了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认知
C.纠正了对宗教改革的传统评价D.突出强调天主教会的历史价值
2023-09-17更新 | 294次组卷 | 7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新课标全国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这部圣经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材料反映了路德所译德文圣经(       
A.推动了大众教育的普及B.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统治
C.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加强了欧洲各国的王权
2023-09-08更新 | 139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中世纪,罗马教会声称,公元四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诏令,将西罗马帝国大部分地区的统理权都给了教皇,这份诏令被称为“君士坦丁赠礼”。1440年,人文主义者洛伦佐·瓦拉利用考证的方法,证明“君士坦丁赠礼”是伪作,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奠定了舆论基础。这说明(       
A.文献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学术发展B.历史学的研究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C.教会与人文学者的矛盾不可调和D.时代主流思想决定历史学的研究
2023-08-1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试题调研·2023年高考历史第9辑-押疑难易错题疑难压轴题考前6天第45题史学研究题
10 . 亨利八世通过议会颁布法令掠夺教会财产,王室将大部分没收来的教会土地出售给手下的一些贵族及发了财的商人与地方士绅。乡绅获得大量土地后并没有将土地租给农民,而是自己管理经营,自己雇用雇工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并从中获取最大利益。这说明宗教改革(       
A.动摇了人们的宗教信仰B.增强了英国的民族意识
C.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D.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2023-08-17更新 | 254次组卷 | 4卷引用:试题调研·2023年高考历史第9辑-押学科热点题常考核心考点考前13天第38题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