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公民人人参与政治,人人关注政治,人人思考政治的氛围。虽然古希腊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但是开启了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源头。文艺复兴使西方人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人们开始思索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能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试图通过对权力来源、权力失衡的思考以及对各种政体的比较,寻找到一种理想的、普遍适用的民主政体。洛克在《论政府》中指出:国家是由公民组成的,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国家主权的真正拥有者。孟德斯鸠则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三权之间必须相互制约和平衡。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经典性理念。

——摘编自何越《西方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从法律层面巩固了这场非暴力革命的成果。该法案中写明了人民应享有的“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包括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制订或终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建立常备军;人民应事有选举议员的自由;议会享有辩论的自由等。简单地说,该法案确立英国议会为英国最高主权代表,废除了君主个人专制。17世纪是英国的革命年代,最终以一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画上句号。“光荣革命”更换了英国人不喜欢的国王,其他的制度性变革是在此之后一点一点完成的,英国迈上了渐进平稳改革的道路,而且再也没有爆发过暴力革命。

       ——滴编自刘成《从革命到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理念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光荣革命”初步实现了哪些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理念?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向英国、德意志和法国传播时,宗教改革运动也开始兴起。宗教改革实际上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17世纪中期开始,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大旗,在思想上冲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摘编自鲍鹭滨主编《<中外历史纲要>史学材料汇编》

材料二:启蒙是针对中世纪的宗教蒙昧主义而言。启蒙思想家批判神权统治、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等,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产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从17世纪中期开始,欧美主要国家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了从传统政治体制向新型政治体制的转变。

——摘编自鲍鹭滨主编《<中外历史纲要>史学材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实践启蒙运动主张的。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思想解放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西欧社会出现“中国热”,即羡慕、热爱和崇拜中国文化,乃至仿制中国物品的文化现象。当时的上流社会将喝中国茶、穿中国丝绸的衣服、坐中国轿、建中国庭院、讲中国故事作为一件使命和风尚。此外,如伏尔泰等学者更是打破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将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提出“当你以哲学家身份去了解这个世界时,你首先把目光朝向东方,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一切”,并指出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则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

——摘编自张西平《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

材料二   和法国、德国相比,英国的“中国热”在18世纪呈现由“早退”的现象,虽然此时英国民间的“中国热”仍在持续,但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却在降低,如英国学者斯当东曾说:“中国政治制度上没有代议制性质的机构来帮助、限制和监督皇权。”亚当•斯密则指出:“许久以来,他(中国)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此外,他们对中国的研究也开始有意识地与开拓海外市场的经济动机紧密相连。

——摘编自严建强《欧洲“中国热"中的英国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18世纪西欧社会出现“中国热”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中国热”出现“早退”的原因。
2023-06-0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第二中学、临淮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轨迹,每一次科学中心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孕育和滋养,自然科学与哲学相互交织、如影相随。

——据张云龙、马淑欣《论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内在勾连——基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视角》整理

材料二   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用定量的方式描述了16-20世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转移的情况(具体见下表)。他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全世界总数的25%,则这个国就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该国成果超过25%所持续的时间,称之为科学兴隆期。每个国家的科学兴隆期平均为80年左右。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简表

中心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时期1540—1610年1660—1730年1770—1830年181O—1920年1920年至今

——摘编自潘教峰等《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钻石模型——基于经济繁荣、思想解放、教育兴盛、政府支持、科技革命的历史分析与前瞻》

(1)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自然科学与思想解放相互交织、如影相随”。
(2)据材料二及所学,从“政府政治”“经济社会”角度分别说明英国、法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到16世纪又陆续出现在西欧其他国家。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为此,他们便不得不借用作为基督教神学的对立物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世俗的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新兴的资产阶级就是在这个人生观的指引下开拓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1500年前后完成的地理大发现,就是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摘编自【德】恩格斯《反杜林论》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背景,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理性王国”的基本特征并指出其局限性。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者体现的时代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