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世纪,欧洲一些学者认为,《圣经》的很多事迹都是神话故事,理解基督教的教义,不能只看重神话故事,更应该懂得它要传递的思想;还有人认为,明白基督教的含义,需要十分了解基督教的历史背景;有些神学家认为基督教的教义是全欧洲人的共同产物;还有人认为基督教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这表明欧洲社会(     
A.宗教改革后新教影响巨大B.理性思想和批判精神盛行
C.世俗势力与神权激烈斗争D.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色彩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这编自用人员《川学东街对中川文化自信的冲击人儿儿们》

材料二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启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注意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85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自称“哲人”,贬斥、抨击哲人的人自视为“反哲人”。巴黎大主教曾发布训谕斥责卢梭,维护受到攻击的基督教;一些人在《审查周刊》等保守报刊上发表丑化哲人的文章,充当君主政体的“唱诗班”;还有一些人为争夺地位与荣耀而“选择阵营”,不断向哲人发起挑战。“反哲人”把哲人的“危害”总结为“既颠覆王座,也颠覆祭坛”,这是法国革命中“哲人阴谋论”的核心内容。

“反哲人”花费大量精力刻画哲人的负面形象,但效果并不明显。启蒙运动时期189部含有哲人角色的戏剧“处处都涌现出对比鲜明、令人震动的哲人形象”。 “反哲人”构想的“哲人阴谋论”在启蒙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体系中并不新颖。虽然集“哲人阴谋论”之大成的《关于雅各宾主义历史的报告》曾轰动一时,但随着普遍的思维方式的改变,“阴谋论”很快被时代抛弃了。

——摘编自石芳《从“伪君子”到“阴谋家”——反启蒙运动塑造的启蒙哲人形象》

(1)根据材料,概括“反哲人”的群体构成及各自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哲人阴谋论”被时代抛弃的原因。
2024-01-22更新 | 34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1月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