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21-22高二下·北京·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一

领域中古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情况摘编
数学、天文地理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10世纪,阿拉伯人修正古希腊人托勒密关于太阳轨道和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
科学技术8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经由拜占庭、埃及、摩洛哥传入欧洲﹔指南针、火器等在13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哲学思想9世纪阿拉伯人将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译成了阿拉伯文,11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又转译为拉丁文,传入西欧,启发西欧的思想文化。
医学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区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11世纪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在《医典》一书中把脉象区分为48种,其中有35种与中国的脉象名称相同。

材料二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中国孤儿》剧本。剧本写到:张惕接受皇帝托孤,决定要用独.生子替太子送死,其妻子伊达美不予配合,说:“你向他发过誓么,要杀你的亲生子?唉!有什么贵和贱,又有什么主和臣,都不过一点虚荣定了一时的名分;天生来大家平等,...要谋自己的善后,才是我们职责。”剧中还有“士可杀而不可辱”、“请用理性、公正和习俗教化百官。”等言论。

1755年《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

中国人郑正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命名为《窃国贼》,在中国演出,形式是当时奉行的文明戏形式,即幕表制。为加强戏剧的感染力,剧本内容加了插曲,大骂皇帝,冷嘲热讽袁世凯,借题发挥,影射时事。《窃国贼》每场演出观众必大受感触。

1916年登在《申报》上的《窃国贼》演出广告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2)阅读材料二,归纳《中国孤儿》与《窃国贼》两个剧本的相似之处,并从两个剧本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背景和影响。
2022-08-13更新 | 146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五世纪的意大利,不仅思想变,乃至行为亦无一不变。研究文艺复兴应注意不能专注意大利,意大利固为文艺复兴之源,然而欧洲其他诸多地区取得之成就亦大有可纪者。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新型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作品成为他们肯定个人价值、表达个人真实感情的工具。

——摘编自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

材料二   16世纪初,西欧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以本国的封建政权为后盾,这就决定了这场改革并不彻底。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对于完全由宗教培养起来的群众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马丁·路德指出,信仰的唯一途径就是《圣经》,每个人自己有权凭借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去理解《圣经》。正如罗素曾指出:“为自由的斗争是从宗教问题上开始的,也是在宗教问题上得到一个几乎彻底地胜利。”马丁·路德还肯定世俗生活的价值,称“履行世俗的职业劳动”是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这种关于“职业”的理论被后人称为“资本主义精神”。

——摘编自范迎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方近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启蒙运动最早出现于英国,而法国的启蒙运动以其彻底地反封建性质对欧洲、美洲以及以后的亚洲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是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封建等级制度排除了资产阶级进入国家权力机构的一切机会,因此彻底铲除封建专制、要求政治权利成为资产阶级的斗争目标。在自然科学、文化艺术迅速发展的法国,先后涌现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批思想家,他们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促进了思想领域新面貌的展现。

——摘编自张朝阳《法国何以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文艺复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革命运动”以宗教改革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并简要说明其积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时期思想领域产生的新变化。
3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在卢梭看来,权利绝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强权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约之上。因此,社会契约是一切政治自由与权利的来源。康德则认为自由的个体具备自己决定自己的性质,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别人约束,同时又不去约束别人,自由需要服从于理性的“法则”和“要求”。

——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康德关于自由的观点,归纳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2020-10-2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以来,西方现代性的挑战导致了中国文明深刻的秩序危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从科技层面逐渐向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层面深化。戊戌变法期间,青年士子们展开了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纲常伦理的批判,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口号,要求将国民从传统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建具有自主性和独立人格的新国民。辛亥革命后,一个延续千年的专制制度划上了句号,但革命的希望和光明很快就被黑暗的现实粉碎了。陈独秀等人认为,中国专制时代的国民缺乏西方民族所具备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以及科学的精神在此前提下,任何政治革命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通过启蒙手段除去国民的劣根性,推动中国“人”的解放。

——摘编自谢毓洁《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觉醒”》

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过去是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他们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接照这一设想,他们反对政府对经济的严格管制,要求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寻找一种与理智判断相一致的自然宗教。…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而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刁俗。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觉醒”的原因并简要分析近代中国“人的觉醒”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实现“人的解放”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对“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破坏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

——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   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性。

——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学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
6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路德认为人的灵魂的的就是靠个人的虔诚信仰,而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作为判断,取得信仰,直接和上帝相通。路德强调指出,在信仰问题上,教皇和教会无权强迫别人接受其观点,人们完全能够独立地、自由地决定自己对圣经和宗教的信仰。

——杨毓初《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运动》

材料三   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文艺复兴的时空变迁。指出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文学三杰”的人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的思想为什么会“削弱了教会的权威”?并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卢梭的观点。并结合16—18世纪的史实阐述“人文主义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7世纪初,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17世纪的欧洲逐渐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路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盲信教廷的权威。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材料二     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它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它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自由是按法律的要求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做法律禁止的事,那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都拥有这个权利。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战后的最初几年……更多的人认为对付这些印第安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他们驱逐出白人的势力范围。乔治华盛顿旗帜鲜明地支持这种意见。他说:“我们的扩张,将使这些野蛮人和狼都退出我们的视线。他们都是我们的猎物,只是外形不同。”

——摘编自加里纳什《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3)分析指出材料二、三的矛盾之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专制王权的加强和民族意识的增长已成为西欧普遍的社会现象,其结果必然是对罗马教皇和教会特权的剥夺。否则,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君主专制政体。同时,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势力日益壮大,他们对教会占有巨额财富并享有征税特权十分不满。为了追逐利润,他们需要剥夺教会的经济特权,因而,西欧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材料二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思想”,并简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苏格拉底还认为“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人教版《历史》必修③

材料二: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意大利人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还有机会得到拜占庭帝国保留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典籍。

14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人们以各种方式宣扬人性的力量,抨击教会的虚伪。

——人教版《历史》必修③

材料三: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

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全体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归纳为两大主要目标:即自由与平等。自由,是因为一切个人的依附都要削弱国家共同体中同样大的一部分力量;平等,是因为没有它,自由便不能存在。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苏格拉底的哪些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人认为这场运动实际是单纯意义上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发动的运动带来怎样的影响?
(5)假如用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这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2020-11-2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潭电机子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又是难以解答。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


请回答:
(1)普罗泰格拉属于什么运动(或学派)的代表人物?材料一体现了他的哪一思想主张?
(2)材料二关于“赎罪券”的争论引发了什么运动?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2019-11-05更新 | 67次组卷 | 15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考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