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6年,伏尔泰发表《风俗论》,将中国列为最古老的民族,并盛赞中国的高度文明与繁盛,得到欧洲启蒙哲人的广泛认同。魁奈则说道: “中国人不区分道德和政治,在他们看来,良好的生活技艺即是良好的统治技术,所以伦理学和政治学合二为一。”雷诺多发现“哲学家在中国比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更有权力”,所以中国的政治具有一种“哲学王”色彩……这种“开明专制”可以避免政治的混乱和动荡,使政治制度更加稳定可靠。伏尔泰声称,中国的政府官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经过传教士与启蒙思想家的传播, “以学识孕育政府”成为法国社会的新理念。1791年,法国传统的封建等级制逐渐发展为专家治国的官僚政治。

——摘编自张慧《 “中学西渐”推动近代法国政治变革》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特别是自全球史开始以来,东西方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的变化说明“西方中心论”其实是缺乏历史支撑的,好像“皇帝的新衣”。如果从更远的世界大历史来看, “西方中心论”更像是一个“新事物”,甚至是偶然现象。以历史事实说话,无异于是对“西方中心论”的釜底抽薪。

——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法国“中学西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驳斥“西方中心论”。
2024-01-31更新 | 18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于1758年定居费尔奈后,以费尔教长的身份领导反封建斗争,启蒙人们做理性人,争取自由。伏尔泰对历史的开拓,主要是以人性和自然权利作为人之为人的价值预设的,并以此论证人的尊严和价值意义。……伏尔泰肯定人的自由和自主,以此启蒙人们摆脱对神权的依附,他把人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启蒙人们既要用理性来证明自己的信仰,又要用理性来批判自己的信仰,从而构建起新的理性信仰:理性与宽容的宗教。这是一种以人的权利为中心的信仰,这是他构建新社会的基本原则的信仰。伏尔泰以人权取代神权,又融合中国儒家仁爱精神,构建起新的人学思想。

——摘编自陈炎《伏尔泰与梁启超启蒙视下的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二   1898年以前,梁启超只是康有为的得力助手,他所有的活动都笼罩在康有为巨大的身影之下。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广泛接触西方各种思想后,与康有为逐渐分道扬镳。变法的失败使他意识到单纯政治改良的局限性,因为在民德缺乏、民智未开的情况下,政治革命只不过是建筑在流沙之上的楼阁,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轰然倒塌。因此,他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政治上、道德上对民众进行教育和启蒙。1902年,梁启超作《新民说》,把培养新民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一要务,并详细论证了培育新民的途径、内容和方法。这本书在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20世纪初启蒙运动的基本教本。

——摘编自陈少明等《近代中古思想史略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人学”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梁启超“新民”说与伏尔泰“人学”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新民”说提出的背景。
2023-03-0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18世纪,法国在进行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同时苏格兰的启蒙思想家在开展着另一种启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07年苏格兰和英格兰实现了合并,面对着英格兰地区更高层面的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英格兰工业革命逐步启动,如何融入英格兰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文明”社会,促使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着力思考这一问题。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不同于法国启蒙思想家一味对理性的高扬,他们认为在此之外,还应该尊重社会既有的习俗和习惯,理性本身在驱动或实现社会变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社会的变革并非完全出于理性的设计,习惯和习俗在塑造行为方面比理性更有决定性。

材料二   从社会转型的意义上说,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在思想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出了基于市场交换基础之上的“商业社会”。在亚当·斯密这里,商业社会是指与政治社会或者公民政府相分离,是在交换的基础上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领域……政府不要用“理性”设计的方式来进行干涉。由于劳动分工的缘故,每一个人都参与市场交换,每一个人都依赖市场交换,并且每一个人都用自己多余的生活品去参与市场交换,既促进了整个国家的繁荣,又使每个国民的个人财富得以增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商业社会”理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和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不同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商业社会”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2023-07-0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剧作《中国孤儿》的创作依据是元朝纪君祥的悲剧《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而伏尔泰则将之移到13世纪蒙古人攻占北京的时代。这一改动把宋元斗争和搜孤救孤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而且强化了作品的道德力量。《赵氏孤儿》的基本情节是奸臣当道,因嫉贤妒能而残害忠良,最后正义战胜邪恶。而经过伏尔泰改造后的《中国孤儿》,则展现了他的文明战胜野蛮,有序战胜无序,道德能够战胜勇气的思想。在作品中,成吉思汗是一个野蛮人,但同时又是一个可以被感化的人。他被张惕和伊美达夫妇的救孤义举所感动最终释放了两个孩子。

——黄意明《理想中的图画——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材料二   法兰西喜剧院17511850年上演《中国孤儿》的场次统计   

年份演出场数统计
1751176045
1761177021
1771178027
1781179040
179118004
1801181014
1811182014
182118308
183118402
184118500

(此表根据joannides著作《16801900法兰西喜剧院》提供数据梳理建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孤儿》的剧情背景从春秋时期移到宋元之际的优点,并分别概括指出《中国孤儿》与《赵氏孤儿》的主题。
(2)据材料二,指出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后《中国孤儿》在法兰西喜剧院上演频率的变化。有学者认为这种变化体现了伏尔泰思想的两重性,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23-07-0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贽以“无畏斗志”和“开拓精神”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发展人们的“自然之性”;反对封建等级制,提出“侯王与庶人同等”的平等思想;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对封建理学进行批判。李贽将其异端思想言行置于整个儒教社会制度及正统观念之下,就其思想的社会影响而言,李贽在总体上和本质上是反孔的。

——摘编自王宝峰《李贽尊孔与反孔问题的诠释学意义》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反对法国和欧洲野蛮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崇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认为“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础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其所征服”。征服者虽可毁坏田园村庄,“可是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抵抗此狂风暴雨,保留至今,使野蛮征服者对此亦须保持尊敬,而以之为政府施政的目标”。他主张“以儒家道德代替基督教道德”,“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因为“中国可算是世界上所知惟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陈群《西方文明有“儒学基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贽反孔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霍尔巴赫的尊孔主张。
2022-11-14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科)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科学的兴起并非偶然,社会思潮是其催化剂;哲学是思想的源泉,为科学家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且为近代科学的研究提供合理的基础和方法论,促使实验和理性相结合,形成完备的科学研究体系;宗教思想的改变消除了天主教会对近代科学发展的威胁,赋予了欧洲大陆新的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人们得以重新审视世界,这为近代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宗圣《浅谈近代科学兴起的思想背景》

材料二以法国为中心的思想启蒙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狄德罗的《百科全书》被称为资产阶级的“福音书”。启蒙思想家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这次思想启蒙仍然在资产阶级思想范围内,却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为彻底,而且形成了系统的人文科学理论(包括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直接结果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法国确立。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欧洲各国的革命:1848年革命风潮席卷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在内的大半个欧洲;受启蒙思想的影响,19世纪中叶,俄国废除了农奴制;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摘编自陈《探究中西方思想启蒙在社会发展转型中的作用》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近代科学兴起的思想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欧洲启蒙运动的作用。
2022-07-11更新 | 142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作为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在18世纪中后期从英、法等国传入德国以后,由于德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出现了新的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的政治努力成分相对不足。它既不像英国一样是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不像法国那样以1789年大革命的思想准备而出现,而是针对当时德国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状况,在宣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理念的同时,将民族意识的提升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主要目标,希图以此促进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由于相关努力纯粹是文化领域的,它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10年代的这些启蒙思想者号召国人负起民族、社会、历史的责任,摆脱民族和国别的局限性,用世界眼光观察一切,绝不能以“国情”为借口拒绝学习普世性的文明:“我国青年……不可不放眼以观世界。”“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西方的启蒙运动确立了“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政治理念,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把民主和科学视为立国之本。

——摘编自王铁群《新文化运动一中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启蒙运动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启蒙思想与中国启蒙思想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在中世纪,意大利人的奢华服饰仅限于教会高级人士出席重大仪式庆典时所穿着的法衣,即使封建贵族阶层也很难享受。但中世纪晚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延绵不断的封建战争和远距离商业贸易活动的复兴,改变了人们对服装样式和材质的审美和需求。这一时期,骑士和军队制服元素以及来自东方的奢侈材质和装饰风格,对意大利的服装潮流产生了深远影响。1333年,佛罗伦萨商人杜乔·普奇专门在拉古萨的金匠铺花费30杜卡特,订做了一条镶嵌许多宝石的银质镀金腰带。当时对奢华服饰和时髦潮流的追逐不只是贵族商人等特权阶级的专利,而是一种全民时尚。

——摘编自尚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崇奢与禁奢》

材料二   17、18世纪是法国奢侈品生产与消费的顶峰时期。在穿的方面,“昂贵雅致的服装、精心制作的头饰、车马随从和讲究的家具,在当时(不同阶层)都很流行”。“仅路易十四自己所穿的一件衣服就饰有1400万法郎的金刚石。而路易十五继承了先王的奢侈遗风,他的宠妃彭芭杜尔夫人的奢侈更骇人听闻——在得势的19年中,她为展示身份和地位花费就有36327268里佛尔”。一系列的事件造成了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时期的财政严重困难,国王与大臣、特权者的斗争一直未停,尤其是巴黎高等法院利用其注册权与国王的抗争、三级会议与路易十六的抗争等。

——摘编自杜广强陆伟芳《奢侈消费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意大利人的服饰由俭趋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6世纪的意大利与17、18世纪的法国在服饰方面奢侈消费的共同点,并简析法国奢侈消费对政治局势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道德、哲学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

孟德斯鸠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法是从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的关系……人也有自己的法。”

————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材料二   在思想文化层面,中华文化的核心一一一一儒学以及孔子的思想对欧洲近代以来的著名思想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既是基于长期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沉淀和物质准备,也凭借西方传教士出于在华传教的目的和启蒙思想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仰仗中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内在特质。

————顾友仁:《基于当代视野的中华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家推广学习儒学的原因?
(2)儒学不仅影响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从儒学某一思想主张出发,谈谈你对儒学现实意义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诏有计划地征求当时国内所有存书,集中大批人力、物力,历经十三年,精心修綦而成。共收录书籍3462种,79338卷。将凡能收入的内容全部完整收入(除了删、毁的内容),体现“述而不作”的传统精神;经部书籍置于最显赫的位置,"甄录最宽",所收著录接近全部著录书籍的1/5。而有关生产工艺、科学技术一类的书籍,却被贬为“奇技淫巧”而受到排斥,除某些为封建统治所需要的项目如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农桑外,其他方面收录的则寥寥无几;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有关科学技术的著作,也挂一漏万。《四库全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在修辑过程中曾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祖国的文化遗产受到损失。

材料二   1751年至1772年,狄德罗汇集了伏尔泰、卢梭等150余位作者编著《百科全书》,其间屡屡遭受耶稣会派的强烈反对、政府的查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完成。该书采用辞条的形式把各门科学知识汇集,每一辞条,作者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对该命题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做出全新的阐释或详细的记述。《百科全书》不仅描绘出当时法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典章制度、风俗人情等各方面的全貌,而且反映了18世纪下半叶欧洲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表达了那个时代各个领域启蒙学者的要求与呼声。

——均摘编自肖东发、周悦《<四库全书〉与法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编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及《四库全书》编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3-07-2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