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卢梭认为,国家是公意的化身;在国家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公意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由此可知,卢梭(     
A.强调权力制衡B.认为社会需要建立契约
C.主张人民主权D.鼓励人民推翻专制统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塔戈拉

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三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罗塔戈拉观点产生的条件?其积极意义何在?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其核心是什么?材料二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3)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4)材料四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当时欧洲社会思想解放运动及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5)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2022-02-14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宗羲不仅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一家之法”,而且在批判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幅“天下之法”的“法治”新蓝图。这一新蓝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立法必须体现“天下人”的利益,为天下人兴利除害,也就是要立“天下之法”以代替君主“一家之法”。这里他提出的一些具体主张反映了工商阶层(潜在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比如主张“工商皆本”等。以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再次,在如何实现上述目的方面,黄宗羲还设计了几项重要的制度性方案:一是提出了“学校议政”,让学校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机关,并享有最高决策权;二是提出“君臣共治分权”,包括置宰相,并提高相权使宰相手握重权的自主权和自治权。最后,黄宗羲还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观点。

——摘编自蔡如堂《西方古典自然法学与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互相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三: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伏尔泰语录》

材料四:以明清之际最富于战斗精神的政治哲学著作《明夷待访录》和《潜书》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在抨击封建专制帝王的猛烈程度上可谓东西呼应,不相上下,但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黄宗羲的“法治”思想的内容。
(2)归纳材料二、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2022-02-0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中提出:一切政治制度都是人为的,但只有“现代”政体才可以说是人为了共同过上好日子而有意建立的。这段话反映出作者主张(     
A.实行财产公有B.倡导“社会契约论”
C.公正平等的司法原则D.表达了分享政治权利的意愿
2022-01-2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西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各一位代表人物及主张。
2021-12-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新世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资产阶级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后者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突出表现在
A.反对教会的权威B.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生活
C.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想
7 . 许多人都“拿孔子说事儿”:有些人想把孔子拉下神坛,有些人想把孔子再度推上神坛,以至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有十种历史形...在历史舞台上不断的变脸,扮演神圣或可笑的角色。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其中否定孔子的有:

材料一“矮化”。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维新化”。晚清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吧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

材料三“丑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孟勇之决心,塞决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材料四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哲学家”、“智者”、“完人”。

“完人”。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你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同代人“矮化”孔子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
(2)分析康有为为什么要将孔子“维新化"?而陈独秀却要将孔子“丑化”?
(3)根据材料,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没有单独提出理性主义,但他们把理性贯穿于人文主义的整个内核并置于崇高的地位。……人文主义者用“人性”来反对神权,竭力歌颂人的价值。……提出幸福就在人间,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应当追求凡人的幸福,即爱情、财富和荣誉。……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类应当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享受现实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摘编自李晓燕《浅议西方文化对“理性”的探讨》

材料二   17世纪的理性主义者在西方知识分子心中建立了自然秩序和人类天赋这两个相互补充的观念,“这两个观念赋予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一种应付社会变化的行为模式”。如果说自然神论和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确立了一个严格遵循自然规律的自然世界,那么同时期迅猛发展的自然法学派则确立了一个依照社会契约而运行的宪政社会。……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把理性推向了极端,百科全书派的响亮口号就是“把一切都拉到理性的法庭面前来接受审判”。理性取代了上帝的至上地位,对一切传统的信仰和秩序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摘编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方理性传统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并说明此变化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德斯鸠虽为贵族,却是法国首位公开批评封建统治的思想家,他突破“君权神授”的观点,认为人民应享有宗教和政治自由,认为决定法的精神和内容是每个国家至关重要的任务。他认为保证法治的手段是“三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三者相互制约、权力均衡。“三权分立说”对1787年美国宪法、1791~1795年的法国宪法和1792年的《普鲁士法典》的制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摘编自浅草《从世袭贵族到启蒙思想家》

材料二   法国的1791年宪法被视为孟德斯鸠分权理论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1791年宪法的基础,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的权力分立学说。宪法将立法权赋予了一个单一制的议会,议员不能同时担任大臣之职,因此立法部门与执行部门被严格区分开来。1791年宪法假定了政府各部门间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和谐,然而即便是在最平静的政治体系中这种和谐也是很少见的,更何况在法国大革命的大动荡中,这种可能更是微乎其微了。这部宪法在勉勉强强地维系了一年半之后,最终以国王被废黜、宣布共和而告终。

——摘编自韩伟华《从三权分立到中立权:贡斯当分权制衡理论探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分权理论在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命运,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1-11-1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热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伏尔泰认为,中国儒家文化表现出一种其他文化少有的宽容,而这种宽容,在欧洲的宗教统治下,实在少得可怜。这反映出伏尔泰
A.过度推崇中国传统文化B.借助儒学来反封建
C.用儒学来和谐法国社会D.对儒学持扬弃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