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美法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对于参加1787年费城制宪的美国的“国父们”来说,制宪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十全十美的、正义民主的、能流芳百世让后人和他们敬仰的政治体制,而是为了寻求一种现实的、有效的、能够及时挽救正在走向失败边缘的美利坚的政治途径。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三   参议员名额每州不分大小,均为两名,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五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1)材料一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背景以及“不是十全十美”的表现。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

(4)根据材料五,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社会有着双重意义。作为与旧秩序敌对的革命,它不仅仅是法国的,也是全欧洲的运动。法国大革命的普遍主义理念,既赋予了欧洲一种欧洲认同的意义,同时也将之剥夺了。拿破仑在1804年取得了法国皇帝头衔,而且对1789年理想的忠诚,也变成与对法国的忠诚联系在一起。拿破仑的欧洲是以莱茵河作为东部边界的罗马欧洲。取而代之的莱茵邦联,是西方与东方间的缓冲地带,有着自己的东方边界,也就是古老的日耳曼-斯拉夫边界。革命精神激发了新的疆域民族主义理念。然而直到甚晚之后,这些理念都仍未朝民族分离主义的方向发展,而是成为奠基于已建立之民族国家的欧洲秩序之基础。

——(英)杰拉德·德朗提《发明欧洲》

材料二     18世纪末美国政府确立了西部土地国有化原则,当时国有土地就已达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5%。1824年起,国会内部,围绕“宅地法”的斗争激烈起来。1848年,争取实现“宅地法”为宗旨的“自由土地党”成立。1862年初国会表决“宅地法案”,参众两院都以压倒多数通过。1862年,法案颁布,规定:任何人只要交纳十美元手续费,就可以领取一块160英亩的土地。此后二十年间,外国移民达500多万,超过过去80余年的总和。它鼓舞着移民开垦出一块又一块的土地,建立一个又一个村镇,不停地向西挺进。

——摘编自张冬梅《美国<宅地法>产生的温床及颁布实施的两个阶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法国大革命是“全欧洲的运动”的原因,并概括说明法国大革命剥夺了“欧洲认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宅地法》颁布的历史条件,分析其颁布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 . 制度体系与意识形态建构常常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二: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6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年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摘编自《评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新的政体”的具体权力分配,并阐述其积极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时局特点,简要说明《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如此设计的原因所在。结合所学,指出民国时期体现“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一部法律文件,并说明其如何体现启蒙运动的思想。
4 . 1870—1970年代,欧洲走向辉煌却又自我毁灭,继而重建并走向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870年格拉姆制成第一台商用直流电动机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885年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汽车
1893年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1895年俄、德、法干涉日本归还辽东半岛
1905年日俄战争: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学说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据高中历史教科书整理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前看上去坚实不变的东西现在都成了问题,甚至化为乌有。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

——加亚尔等《欧洲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陷入一派残破,其境况更甚于“一战”之后。……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二十五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50年代”和“黄金60年代”。

——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1870—1914年)欧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欧洲“从前看上去坚实不变的东西”“化为乌有”的主要表现。结合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史实,从美国和苏联的角度,分析“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原因。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经济出现“白银50年代”、“黄金60年代”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

材料一: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下表是英法两国代议制确立、发展的简要进程


材料三: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摘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2)概括材料二英法两国在代议制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异同点。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