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美法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D.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2019-07-24更新 | 427次组卷 | 38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是经历了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动荡蜕变后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它的许多制度和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主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主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我们为有这样的政体而感到喜悦。我们不羡慕邻国的法律,因为我们的政体是其他国家的楷模,而且是雅典的独创。我们这个政体叫做民主政体。它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无论能力大小,人人都享有法律所保障的普遍平等,在成绩卓著时得享功名。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家境贫寒不成其为障碍。有能力为国家服务的人,不因地位卑微而受妨碍

——伯里克利《论雅典之所以伟大》

材料三: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腿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泛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灭亡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是如何建立的?分别指出唐朝、宋朝、清朝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并指出“雅典之所以伟大”在政治方面的主要表现。,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

2017-11-2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明代的君巨冲突中,“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是天下为公观、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接近公理的地位。在士大夫观念中,已将顺从与匡救并举当作理想的臣道,并不以服从君主为是。明代士大夫虽因官职不同,具体的政治诉求不同,但就朝廷公共权力的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

——摘编自李佳《论明代的君巨冲突》

材料二 1837年,维多利亚继承了王位。首相墨尔本把女王寝宫中的侍官换成清一色的辉格党贵妇,诱使维多利亚在政治上采取了自由党立场。1839年墨尔本政府在下院多次遭到保守党批评,在围绕政府重要决策投票时,内阁仅获5票多数,墨尔本决定辞职并劝女王及时任命保守党(由托利党演变而来)领袖皮尔任内阁首相。不料皮尔得寸进尺,非要她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贵妇才会出面组阁。女王愤然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女王丈夫阿尔贝特告诫她:身为立宪君主,面对党争应持不偏不倚的超脱态度;尽量任用能在下院获得多数的人为首相。于是,女王邀请皮尔组阁,历时两年的“寝宫危机”以维多利亚的让步落下帷幕。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
4 . 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符合这一进步趋势的是(        
A.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B.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
C.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D.德意志帝国议会主权的确立
2016-11-27更新 | 1193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12月份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

材料一 著有《自由与权力》的英国历史学家、政治理论家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著有《民主学说导论》《现代政治分析》的美国政治学家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四   191954日下午1时,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5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19196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6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学生获释。623日,徐世昌总统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签字。628日,原定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大事记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表现有哪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该宪法体现的三大原则,并说明其进步性。
(3)据材料三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分别是什么?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的理解。
2023-05-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法国大革命中,各党派由于政治立场和政治理想等方面的分歧,动辄诉诸体制外的街头政治和暴力手段。1875年宪法颁布后,法国各种政治派别只要在立法两院有一定比例的议员,均可制定对本派有利的法律,在互相妥协中最大限度地保护本派利益,议会内的合法斗争取代了街垒战和街头政治。这一变化体现了(   
A.议会成为法国政治权力中心B.法国政治走向民主化成熟化
C.1875年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果D.各种政治派别利益趋于一致
7 . 西方的法治传统直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它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拿破仑帝国终结之后,19世纪的欧洲发现自己面对着在上一个世纪中由孟德斯鸠和卢梭理论化了的两种宪法模式:英国模式和法国革命的模式。前者,英国模式,具有自由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倾向,人们确认它是来源于日尔曼的,但实际上,如同我们已经看到的,它包含了不少罗马宪法的原则;后者,即法国模式,具有民主的倾向,与共和制的罗马宪法有更直接的联系。当然,这一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喜欢第一种模式。

——摘编自阿尔多贝特鲁奇《罗马宪法与欧洲现代宪政》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政体的模式,归纳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规范的罗马法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8 . 下表为19世纪英国选民人数统计。造成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选民人数统计表(单位:人)
年份1831年1833年1869年1886年
选民人数43997071722422256924937204

A.工业革命发展带来人口高速增长
B.两次工业革命提升了人口素质
C.民主斗争促成英国议会数次改革
D.君主立宪制改善使投票率提高
9 .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析,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说明作者要
A.否定法国工业化的作用
B.否定法国大规模的革命
C.强调解决问题手段变化的重要性
D.强调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10 . 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四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的《新论——兼探溥仪潜往东北的一个原因》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

(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

(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近年来新史学对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评价如何,如此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