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美法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7 道试题
1 . 西方法律制度

17到19世纪“英美法系(解释:英国和美国所形成的法律)”和“大陆法系(解释德国和法国所形成的法律)”的建设历程表

国家相关事件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1701年《王位继承法》
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
1791年宪法
1804年《法国民法典》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896年《德国民法典》
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
1787年宪法

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给出的两个论题中对西方两个法律体系建设的过程进行历史解释。论题一:英、法、美、德民主制度具有多样性。论题二:法律在英、法、美、德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要求:请从以上两个论题中自选一个题目进行论述。结合背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1875年法国宪法被喻为“不光彩的,从窗户缝隙中溜进来的"。尽管它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总统。但在内容组织上,它既无序言,又没有理论说明:所有条款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反映了该宪法诞生的主要背景是
A.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之路B.共和制确立促进工业革命开展
C.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与妥协产物D.民主共和才是符合时代的潮流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最早发明了这种政治制度,它既可以有效治理人群,又可以对政府权利加以限制,英国是世界上最老资格的宪政国家,英国的宪政经验是最具示范意义的。

——钱乘旦《英国式道路》

材料二   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的“大陆会议”,通过了《联邦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即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会议”。

——资中筠《美国十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与美国的政治创举,简要分析各自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政治体制对历史发展的共同作用。
2021-04-1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2年初英国激进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仅激进协会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涌现,而且还出现了激进协会的联合,直至组成效仿法国革命的“公会”与英国议会在政治上公开相对抗;和以前任何一场地方性的党派性的运动不同,不仅辉格党自由派、非国教徒,而且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也积极参加了激进运动。工人阶级也首次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激进运动的中坚力量。造成了18世纪英国历史上最广泛和最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动荡。

——摘编自董煊《法国大革命与英国的激进运动》

材料二   英国18世纪的激进运动是在法国大革命这一外力触动下发展起来的,当这种外力消失之后,英国中下层民众的政治热情也很快走向低谷。1799年,英国议会通过《结社法》,禁止一切群众性社团的存在。这个法令的出台,使激进运动彻底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此后,这种以激进主义为旗帜的议会改革运动走向了低迷,直至拿破仑战争结束以后才重整旗鼓。

——摘编自胡玲《试析法国大革命对英国激进运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激进运动进入新阶段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激进运动新阶段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5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8世纪的任何一个时期,英国完全不需要顾及真实选民自身意见而选出来的议员数目从来没有超过全部议员的三分之一。在所有的地方事务中,成功的庇护人总是倾向于使用合作而非震慑的手段,因此他们用高超的交际能力和无限的关怀来对选民施加影响。忽略选民感情是选举自取灭亡的最快途径,就算地产精英内部经常达成妥协,仍鲜有庇护人或候选人敢不把选民放在眼里。比如,切斯特市受到庇护人格罗夫纳家族的有力控制,然而1732年格罗夫纳爵士因为反对旨在复兴市镇贸易而拓宽迪河的提案,差点丧失了他家族的选举利益。在1733年的消费税危机中,有54个选区向他们的下院议员发出指示反对增加消费税,几个下院议员因为支持这项不得人心的措施而在次年的选举中丢掉了席位。   

——摘编自H.T.韦金森《十八世纪英国的大众政治》等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议席的分配应与选区内选民的人数相匹配。1790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4.9%。与此相应,乡村利益集团在美国政坛中占据着绝对优势,不仅控制着各州议会中的绝大多数议席,而且也操纵着联邦国会议员的选举。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到1920年,城市人口达到51.2%。“城里人”便提出重新分配议席,以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利,进而维护自己各方面的利益。但这一正当要求却遇到乡村利益集团的百般阻挠。20世纪50年代末,占全州人数总数60%以上的城市选民,只能选举99个州众议院议席中的36席和33个州参议院议席中的13席,从而造成了富有美国特色的“政治城乡差别”。1959年,田纳西州的贝克起诉州务卿卡尔,要求法院强迫州政府重新分配议席,官司一直打到联邦最高法院。1962年,最高法院裁定,田纳西州必须根据联邦政府最新公布的人口统计数字,公正平等地分配州议会议席,切实保证每一位公民在事实上都能享受与其他人一样的平等投票权。

——据任东来《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选举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贝克诉求案”的背景,并对美国民主宪政的发展进行评价。
6 . 【西方国家的政体选择】

材料 从政治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国情,对这个国家的政体选择确实具有重大影响。但相对于政情对政体实际选择的约束作用来讲,国情对政体选择的影响尽管很强,但强不过政情对政体选择的直接作用。

说到底,国情仅仅是一个国家政体选择的政治的文化背景条件。前者是一种政治文化的、背景性的因素;后者则是现实的、直接作用于当下政治决断的前台性要素。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的政体选择,究竟应当主要基于政治的思维,还是基于文化的思路,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据任剑涛《政体选择的国情依托: 康有为共和政体论解读》等整理


结合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对封建君主专制多少起到一定限制作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的主要职能在于司法,但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立法权。

——《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

材料二 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但也使讲求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际的地方督抚大员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政治进程,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

——《国家权力制约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分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2年的议会改革,将选举权从身份资格转向财产资格,改革后的选民人数从总人口比例的2.5%增长到3.3%;中等阶级主体获得了选举权,进入到政权体系之中。英国的贵族寡头制度开始分崩离析,资本主义民主大厦的根基建立起来,用和平的渐进改革方式来推行政治民主化,演变成为英国的一种传统。改革大门一旦打开,就不可能再关上,英国在1867、1884和1918年继续进行了议会改革。

——摘编自刘金源《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如此状况的共和制度不是一个派别所理想的制度,而是当时各主要派别能够接受的政治制度。他们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历史传统、王族血缘、派别利益,直至法律条文的措词和获得通过的可能性等。它们即使坚持着脑海中的信条,也必须脚踏实地维护着已经拥有的政治权益。因此,在谁也无法独占鳌头独断专行的情况下,彼此妥协成为唯一的出路。……由于宪法的残缺、矛盾和可变性,使人们有了对宪法作出重新解释的余地,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可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而生存下来,无需彻底变更。中、小资产阶级又依照自己的愿望对宪法条文作了微小的修改。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沈坚《试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中的稳定因素》师创教片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875年宪法制定的特点。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俾斯麦政府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俾斯麦政府进行社会立法的背景并做出简要评价。

2021-04-01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材料   18世纪六七十年代,伦敦中等阶级认为议会已被少数人控制,必须进行改革。由此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改革运动。18世纪晚期受法国大革命影响,出现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可以变革的论战。其中,在潘恩《人权》的影响下,下层人民开始了改革运动。议会改革运动几经波折,但中心始终在北、中部工业区。1830年1月伯明翰工业家成立“政治同盟”,工业家由追随政府转向改革阵营。1832年辉格党政府的改革方案提出后,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白热化。5月中旬,全国召开200多次群众大会,递交300多份请愿书,数以万计的人参加改革同盟。工人阶级全国同盟表示该方案不符合工人利益,但指出工人阶级可以把它看作改革的第一步,为以后更全面的改革打下基础。中下层人民联合行动的可能性出现,武装起义的计划被制定出来。议会下院对可能出现的托利党政府坚决反对。这让人想起17世纪的革命。托利党不得不退让。1832年6月7日,改革法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议会改革的历史意义。
10 .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接着又同“帝国公敌”进行了一场“文化斗争”,从背景就可以看出这场斗争应该是
A.削弱天主教会的影响力B.思想领域的启蒙
C.反专制独裁争取民主化D.科学理性化教育
2020-02-0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一中等十校2013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