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荣革命却在非暴力的过程中完成了制度的变迁。虽说新制度仍需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渐得到完善,但光荣革命毕竟是奠基的第一步。这使人们意识到,妥协和渐进也可以达到目标:流血的革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非暴力的光荣革命中竟然被解决了。英国人从光荣革命中学到了许多:后来的英国人们,无论是激进还是保守,都企图到光荣革命中去寻根溯源。

——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材料二:从世界各国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德意志帝国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他们打着代议制民主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

——摘编自黄牧航《再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材处理》


(1)指出材料一中光荣革命后英国“新制度”实现路径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8世纪英国在构建新制度过程中的重要成果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德两国代议制中国家元首权力、政府首脑产生及与议会关系的不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英国革命开始一直到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其动因主要来源于“无承诺、不纳税”或“无代表、不纳税”的公正、公平观念。在日本,与权力精英相对应,非权力精英要求通过立法机关(议会)影响政府决策,以扩大或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之所以争取参政权,是因为意识到作为国民的义务和权利,即纳税和选举权的关系。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他们发起了自由民权运动。1873年地税改革以后,土地所有者直接向国家纳税,因而在自由民权运动者的眼中,国家赋予了土地所有者参政权。1874年4月,板垣退助等人组成“立志社”,大力提倡“天赋人权”,呼吁建立民选议会、制定宪法。1875年2月,组成统一的政治团体——“爱国社”。该政治团体主张“各伸张其自主之权利,尽人类本分之义务,小则保全一身一家,大则维持天下国家”。

——摘编自王新生《日本明治时期近代化的得与失》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2023-11-02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二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认为,能使用汉字的人才是有学识的。伴随着和学的兴起,大多日本人认为汉字是阻碍国家繁荣富强的绊脚石。于是,日本出现了文字改革的高潮。在改革过程中,日语音节少、结构单一,同音词、异义词非常多,而西方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都是全新的知识,用现有的词语不足以表达。因而,他们便利用汉字强大的表意功能和造词能力,创造了大量新的汉语词汇,如:政治、经济、物价、文化、天体等涉及到各个领域的词汇。除此之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汉字已根植于日本的语言系统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它与假名共同承担着记载日本文明的任务。近代以来,汉字不仅依然作为日本最重要的文字被广泛使用,还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摘编自陈月娥《日本近代文字改革论中的中国与西方》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文字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字在日本发展中的地位,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1-04-27更新 | 279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俄历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批准了改革法令。法令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农奴人身得到解放。他们可以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有权拥有动产和不动产,可以自由转换职业,从事工商业活动,并以自己的名字签订契约等。同时,农奴可赎取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农民有永久使用权(在法律上仍属地主的财产)。在订立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仍有“暂时义务”,交租和服役依旧。赎金数额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实际上包括了人身自由的赎金。农民在禁地时一次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银行垫付。另外,为加强对农村统治和管理,在俄罗斯各州(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除外)保留了村社,政府把农民组织在村社中实行连环保。地主有权否定村社的决议,甚至把农民开除出村社。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861年产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农民遭到了无限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改变不了发展的方向,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摘编自《列宁全集》第二十卷《“农民革命”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列宁的结论?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俄国近代化的特点。
2021-05-09更新 | 162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维新政府原本试图通过官营企业的形式进行工业化,但在官营企业亏损后即将其下放给了带有许多封建要素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政府的主导下向近代工业资本转化。

——摘编自严立贤《日本资本主义形态研究》

材料二   日本近代棉纺织品国内总消费情况(单位:千捆)

年度国内总消费(A+B)消费来源
国内生产(A)国外输入(B)
1887—1888327(100)58(18)269(82)
1889—1890428(100)178(42)250(58)
1891—1892514(100)374(73)140(27)
1893—1894646(100)527(82)119(18)
1895—1896930(100)812(87)118(13)

注:内的数字为相对于国内总消费的百分比。

——摘编自【日】高村直助《日本纺织业史序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政策对日本民主政治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明治政府首以公历代替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珠,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心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推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封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源于此。

——摘编自康有为《应召统筹全局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皇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经济基础方面的变革,并没有完全模仿西方工业文明的做法。

1869年实行奉还版籍的改革,实际上是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将地方“治权”奉还中央政府。1871—1873年施行的地税改革也并未完全根除日本土地制度中的封建性质。地税改革有几条重要的规定,比如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自由种植、农民自由择业、自由迁徙;地税一律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税额为地价的3%(后改为2.5%);一律缴纳货币等。明治政府让一切地租制度仍旧按幕府时期办理,征收最高额地租税,一般占农民收获的60%—70%。这些规定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只收佃粗不事经营的寄生地主的剥削收入,地主阵营不断扩大,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自耕农、佃农、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这便直接造成日本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匮乏,强烈地刺激着统治阶级疯狂地从事对外扩张。

——摘编自克连《世界文明史》第20章第4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地制改革的举措和不利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地制改革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求知识于世界”,1871年11月,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全权大使的数以百计的庞大代表团赴欧美考察西方文化教育制度。1873年官派留学生250人,经费75万日元,占文部省年预算的18%。从1860年至1914年间,日本聘请的外籍专家中,单有姓名可考的就在1100人以上。其中最多的是工部省,从1868年至1875年,工部省聘请外籍专家达588人之多。政府强调,凡6岁以上儿童均需读完小学,女子与男子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凡拒绝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1883年,文部省公布了《农学校通则》,第二年又制定了《商业学校通则》。以此为起点,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近代职业教育。1877年,日本建立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一一东京大学,1880年给这所大学的拨款占该年全部文教经费的44%。

——摘编自肖兴安、熊家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的教育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维新教育措施的意义及启示。
9 .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对经济近代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废除农奴制后,俄国有2 250万依附俄国封建农奴主的农民获得了解放,在法律上成为有财产的自由人,同时恢复农村公社(即村社)对农民的管理。沙皇政府声称:“公社是俄国人民的特点,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俄国50个省的统计数字表明:农民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1861~1870年为每俄亩29普特,1871~1880年为31普特,1881~1890年为34普特。

——摘编自《俄国农民与苏维埃政权》

材料二 1897年居住在俄国的47.2%的贵族地主通过出售或出租土地等方式远离农村,移居到城市,但在1858年只有15%~20%。部分贵族通过抵押土地和出卖土地获得的资金用于商业或俄国的新兴产业。1882年在莫斯科大约有500个世袭贵族办企业和234个世袭贵族开工厂。但比较普遍的是贵族把资金投在国家债券或者铁路、银行和其他私人企业的有价证券。据1882年资料统计,正是这类投资的股息或利率成为许多莫斯科贵族大部分收入的来源。

——摘编自周静《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贵族的经济状况》

材料三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离土不离乡”,广泛使用强制劳动,成为俄国工场手工业的一种普遍特征。废除农奴制并不意味着农村封建关系的终结,错综复杂的传统的超经济的剥削方式在俄国庄园里继续盛行。沙皇专制政府成为自上而下的迅速工业化的发动机,使俄国的工业化表现出明显的内在矛盾性:为了募集资金,沉重的赋税负担不得不压在农民身上,而这样又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从而限制了进一步的投资。

——摘编自张宗华《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奴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及沙皇政府声称“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贵族获取财富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俄国现代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对农奴制改革的观点及其理由。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俄国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10 . 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17-08-04更新 | 1441次组卷 | 10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