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1877年,日本政要井上馨到访英国,与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副使刘锡鸿会谈。郭、刘二人的日记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

材料一:(井上馨谈及英国近代税收制度为代表的西方制度后)刘云生(刘锡鸿)云:“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我认为)此论至允。

——郭嵩焘《使西纪程》

材料二:廿七日,井上馨来……曰:“(清朝)胡不效西法改弦而更张之?”余曰:“祖宗之法皆有深意,……为大臣者,第能讲求旧制之意,实力奉行,悉去其旧日之所无,尽还其旧日之所有,即此可以复治。若改弦而更张,则惊扰之甚,祸乱斯生,我中朝敢不以贵国(日本)为戒乎?”井(上馨)唯唯。

——刘锡鸿《英轺私记》

1.比较两人日记的记载,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
2.刘锡鸿主张清朝要“以贵国(日本)为戒”,具体是指日本的       (单选)
A.大化改新B.明治维新C.黑船叩关D.二二六事变

有学者认为:郭嵩焘的记载大概率属实,而刘锡鸿恰恰在日记中隐瞒了真实的想法。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该学者找到了三则史料。

证据一:总理衙门(注:晚清外交部门)对外交官规定:“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向政府)咨送日记等件”,“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自当用心竭力,以期有益于国。”

证据二:一年多以前,总理衙门曾召集沿江沿海省份督抚商议海防,绝大多数参与者均认定日本的改革是在自取灭亡。朝野对日本改革的批判成为一时的风尚。

证据三:李鸿章评刘锡鸿:“云生横戾巧诈,日记虽可动听,物望(注:大众对其人品的评价)殊不见佳。”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评刘锡鸿:“刘云生天分高,以能贬刺洋人、邀取声誉为智,此洋务所以终不可为也。”

3.该学者提供的三则证据是从哪三个视角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三则证据能否有助于证明其观点?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刘锡鸿的日记是否能如清政府所期“有益于国”?
5.你如何看待刘锡鸿日记的史料价值?
2023-05-19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等级考)
2 . 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开始扭转战局的事件是
A.林肯当选总统B.《宅地法》-《解放宣言》的颁布
C.葛底斯堡故役D.林肯发表-《葛底斯堡演说》
2022-03-19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应该主要归功于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A.丘吉尔B.拿破仑C.俾斯麦D.希特勒
2022-03-19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道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去了丑。就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 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军备落后B.制度腐朽C.经济凋敝D.吏治腐败
2019-12-18更新 | 542次组卷 | 62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合格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一位伟人指出:“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里所说的“方式”和“进步事业”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国家统一B.王朝战争、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C.议会选举、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D.王朝战争、国家统一
6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构建知识结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日本从“中国的学生”一跃成为“东方列强”的历史转折点是
A.遣使赴唐
B.“闭关锁国”
C.明治维新
D.七七事变
8 . “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不能用执行双雄(普鲁士和奥地利)并立政策这种温和方式来解开,而只能用剑来斩开。”“国家权力的问题,归根结底,要用刺刀来解决。”材料所说的“问题”解决后的德国版图(示意图)是
A.
B.
C.
D.
2009·安徽·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2019-01-30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上海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