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1835年,美国废奴协会向南方社会精英寄出《奴隶之友》等刊物,南方蓄奴州要求立法禁止这些刊物进入南方,但该提案未能在国会通过,同时引发了全国性的政治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废奴团体从200个增加到527个。这表明美国(     
A.南北矛盾更加尖锐B.政党政治得到发展
C.废奴时机已经成熟D.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2023-08-28更新 | 3505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俄国农奴制改革前,领地农民的同情者建议全体农民应当彼此和睦,以便时机一到一致行动。当时机未到来时,应当保全力量,自己不要作无谓的牺牲,即是说要保镇静,任何人不要暴露自己。至1861年,俄国沙皇在“二一九法令”中宣布:“对自己全部土地仍然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根据这些基本原则拟定的那些法令要对农民和家务农奴未来生活的安排作出规定,建立农民公社管理制度;但为了保留对双方都有利的当地原有制度起见,朕听凭地主与农民进行自愿协商。”

——摘编自《领地农民同情者致领地农民书》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1年前俄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并说明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解放后的所获并揭示“自愿协商”的真相及其历史局限性。
3 . 武士阶层是近代日本历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明治维新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来材料:

材料一   曾经武士是幕府时代的统治者,立于士农工商身份阶层的顶端……在明治维新改革中,亲手推翻幕府的中下级武士,面临着未来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时候,首先革了自己的命——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无奈。武士在明治维新后成为新的“四民”中居皇族、华族之后的士族,并在近代社会变革中归于解体……但武士阶级的覆灭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但他们并没有被社会彻底淘汰,其中的成员有相当一部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运用原有的特长、知识与教养服务于新社会,乃至于成为社会精英,从而顺利实现社会转型。

—— 李卓《明治时代日本武士的最后结局》

材料二   在日本的近代化中,武士曾经起过独特的作用。它既是倒幕的领导者,明治维新后近代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因近代化的推行而逐步衰落。然而武士道精神却并未随之消亡,而是在日本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影响到其近代化道路的选择。

—— 吴乃华《论武士与日本的近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先革了自己的命”的具体表现。
(2)材料二中武士道精神“延续”体现出明治维新具有怎样的局限性?指出这些局限性在“其近代化道路选择”中的具体表现。
(3)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士的地位发生过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铁路建设引领了日本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868年,日本推翻了幕府政权,开始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交通条件落后,严重影响日本近代化的进程。京滨铁路(从东京到横滨)于1870年4月动工,聘请英国人莫莱尔为总工程师,于1872年10月全线竣工。此后铁路就在这个岛国迅速延伸。

随着铁路的大量修建,火车成为国内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推动了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1872年6月,铁路运输部门率先采用国际上通行的24小时制。列车要准点出发,旅客必须掌握乘车时间,以免误车。铁路将客车编成列车,进行大量运送,并采用共乘方式,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由于铁路开通,许多旅客沐浴着大城市的新气象,接触新事物”,“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通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风度当然更不用说,甚至连每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门辉《引领日本近代化之路的铁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京滨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滨铁路修建对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期间文明开化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日本社会改革的影响。

2017-11-1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187
42 000
51 937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1)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2016-12-12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江苏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文部省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把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作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并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并规定要开办工(机械、矿山)、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用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1879年颁布了《教学大旨》突出强调日本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教育救语》则要求臣民“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材料二 俄国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沙皇政府规定,只有在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升入大学学习。古典文科学校的教育,是使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古典学科上,修业期长达八年。实际上学生都是贵族的子弟。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帝俄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与此同时,沙皇还保留了教会学校。此外,在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中就明确规定,神学在各类学校教学科目中居首位、僧侣有但任教师的优先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俄、日教育改革的异同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俄、日教育改革对两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