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爱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显示了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新的历史内容。首先,面对着清王朝当权派对外一味妥协迁就,而内部则腐败不堪的状况,魏源强调不改革就不能抵制外来侵略,根绝烟毒泛滥,他在漕运、盐政、水利等具体经济领域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并提出了著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高度来认识。最后,人民群众和清王朝统治集团对侵略势力的不同态度,使他看到人民群众反侵略的力量,从这种认识出发,他还进一步提出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力量的思想。

——摘编自唐凯麟《湖湘学术开生面,睁眼世界第一人——试析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

材料二   海防之道,莫要于知夷情也。知夷情则强弱之势审,而胜败之机决矣;不知夷情则事事乘错,变每出意之外矣。故知夷情与不知夷情,利害之相悬奚啻天渊哉!夷情备采者,采清人魏默深《海国图志》中所辑。其余海外各国之夷情,未有此书之详尽也。因译以刊行,任边疆之责者,熟读之得其情,则战能挫其锐,攻以制其命。国势一张,折冲万里,虽有桀骜之盗,彼恶能惩其伎俩哉!

——摘编自[日]大槻祯《重译<海国图志>叙》(1854年)


(1)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爱国主义思想的“新”内容,并结合所学加以评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重译《海国图志》的动机及时代背景。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解决土地问题是一个国家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经济基础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各地频繁发生的农民起义,冲破了各种封建限制,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要求,而且已经威胁到明治政权的基础。要使日本摆脱半殖民地化危机,要“自立自卫”、“确守国权”,明治政府深感只有迅速地建立起统一的能保证稳定收入的租税体制,才能稳定和扩大财政收入,以应付“百废待兴”,实行各项改革的需要。

——摘编自汤重南《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地税改革》

材料二   1872年,日本宣布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了新兴地主和富农的土地私有权,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同时,政府颁布地税改革法令,统一全国土地纳税标准,并废除了按村摊派税收的习惯,改为直接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而且一律收取货币。地税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度,把农业税收纳入现代课税体系。同时,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再也不能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

——摘编自郭永胜《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启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明治政府“必须解决土地问题”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明治政府“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并分析其对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个国家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解决土地问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战争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迫使沙皇政府走上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1861年改革虽然是在农奴主主持下进行的,但就其内容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统治权力,使2100—万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又对政治上层建筑作了局部调整。这些变革毕竟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农奴制的废除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中的“战争”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给俄国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废除后,俄国在“政治上层建筑”上进行了哪些调整?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奴制的废除成为俄国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的理解。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人说:明治维新“为前所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富强,当平民百姓尚未脱离无识贫弱境地时,王政维新的美名终究也是徒有其名而已,对抗世界富强各国之目的也必然难以达到,因此使平民百姓的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之规则,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则是今日的一大紧急任务。

——木户孝允《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

材料二明治政府教育纪事(节选)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新《学制》,迅速普及教育。

1881年制定《中学教学大纲》。

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

1871年,在工部省设立“工学案”,专门负责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

1896年3月,国会终于通过《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

材料三日本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率

年代188518901910
比率1.8%2.1%2.3%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材料四《教育令》经1880年修改后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1882年文部省颁布了《关于小学修身书编纂方针之训令》,提出:虽然儒学是来自于中国,但它与日本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着,如果日本采用儒学教法,必须先学习尊崇出于国家最高地位的天皇。

——肖兴安熊家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木户孝允认为“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的理由。据材料一,指出日本进行教育改革的意图。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主要举措。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三: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分别要解决什么社会矛盾?
(2)归纳材料三的主要观点。这一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中是如何体现的?
(3)概述三次改革的作用,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016-11-18更新 | 69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