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法治民主是政治文明所追求的双重价值目标,但民主与法治建设,既不存在统一模式,也不存在统一路径。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经历并形成了三种演进模式,即法治先行于民主的体制演进,民主先行于法治的体制演进和民主缺乏的法治的体制演进。...英国议会内阁制体现了光荣革命以来英式混合政体渐进演进的英国气质;法国第五共和国建立的半总统制体现着法兰西民族气质,甚至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戴高乐的个人领袖气质;美国总统制体现着美州大陆相对开放平等、自由的社会气质。

——摘编自汪波《世界政治文明演进之模式与绩效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的一种或者提出一种新的制度演进模式,并结合世界政治文明史予以说明。(要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9-1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8世纪中后期,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极力歌颂古代日耳曼骁勇善战的英雄,强调他们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从未被击败,他还将这些日耳曼英雄,与当时的德意志人进行类比,呼吁德意志人争做“日耳曼英雄”。克洛普施托克意在(     
A.宣传“铁血政策”B.肯定日耳曼人大迁徙的作用
C.培育民族认同感D.支持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运动
2023-05-22更新 | 279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如图是1500—2000年中、美、英、日四国国家实力变迁示意图(Y轴为国家实力对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国家经济实力持续下降
B.两次工业革命一度使②成为“日不落帝国”
C.③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中期的两次发展都与美国有关
D.④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联邦制与德国联邦制有相同的背景因数。美国与德国都是在国家构建时选择了联邦制,而且都是分权制衡联邦制国家,在联邦制的演进过程中,美国经历了二元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和新联邦主义三个时期;德国联邦制在演进过程中经历了联邦国家单一化、新合作联邦制等。

——摘编自金飞《美国联邦制与德国联邦制比较研究》

材料二   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联邦权力并不绝对排除州的权力,对未禁止州行使而性质又不属于联邦专有的权力,州仍然享有相应的立法权。但根据联邦法律最高条款,联邦一旦就这些领域的事项制定法律之后,则州法律中与联邦法律相抵触的部分无效;联邦也可以通过立法完全排除州对某些事项的管理。在德国,州作为自身职权执行联邦法律时,联邦具有对(其)执行的指导权和合法性的监督权;联邦可以颁布一般性的行政法规,向各州政府派遣代表,也可以经联邦法律的授权向州政府发布指令。德国基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在联邦专有立法权的范围内,各州只有在联邦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并在授权范围内,才有立法权”。

——摘编自杨利敏《关于联邦制分权结构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德两国联邦制确立的“相同因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德两国中央与地方在法权分配上的差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国家政治体制建设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6更新 | 281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列四项中的结论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的是
史实结论
A1800年,欧文担任英国苏格兰新拉纳克棉纺厂经理,他缩减工人工作时间,提高工人工资缓和了当时英国的劳资矛盾,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B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史称“第一国际”……马克思被公认是第一国际的灵魂马克思成为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直接领导人
C1870年,明治政府设立工部省;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府通过机构及政策调整发展经济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A.AB.BC.CD.D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中叶先后受到西方势力冲击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都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近代化运动。晚清数学家李善兰与外国人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寿和华蘅芳二人曾在引进西方科技基础上设计制造了第一艘蒸汽船,容闳在推动留学生方面不遗余力。但洋务改革的中心始终是在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上,在行政和教育方面的改革十分被动,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19世纪50~60年代日本幕府和各藩的改革,重点也是器物层面。但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全面改革。科技方面,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大力传播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知识。教育体制方面,相继成立了东京帝国大学、东北帝国大学等高校以及一系列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这些举措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成为当时亚洲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杨阳《晚清中日科技比较之忧思》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科技立国”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以引进技术为导向,并加以消化、吸收,进行模仿创新。企业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政府进行有效干预,民间力量主导研究开发,产学官三者进行合作创新。80年代以来,日本结束了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改革开放后,我国适时提出了科技创新面向经济建设的追赶战略。“863计划”、“星火计划”等相继实施。国家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2018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5%,发明专利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完成了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

——摘编自王博《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徐炜等《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脉络与战略进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日两国科技发展举措的相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以来中日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7 .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农奴的法令,农奴可以通过从领主手中购买而拥有土地;1864年,他又组建了郡县议会,允许地方推行较为温和的自治。这些措施
A.践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B.奠定了工业化发展的社会基础
C.引发了政府的财政危机D.削弱了贵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2年5月,当威廉二世威胁要将在阿尔萨斯---洛林实行的新宪法“击成碎片”时,各地民众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个人政府”的运动,甚至自由党、中央党和保守党的许多报刊也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这一事件表明德国
A.民众宪法意识的增强B.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民主制度
C.政府决策被民意左右D.皇帝逐渐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9 . 如表是不同人物对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反应。由此可推知,俄国
人物言论
下诺夫格罗德州的农民我们一分一秒都不想替地主干活。
沃洛格达州警察局长农民根本不听吩咐,自行安排工作,不经同意就擅自离开,甚至公开驳斥乡长的训诫。
俄罗斯学者莫斯人们有理由推断,农奴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奴们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

A.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B.农奴完全摆脱了封建地主的控制
C.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真正的自由D.农奴制改革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
10 . 有学者指出:出身于普鲁士勃兰登堡容克世家的俾斯麦在日后承担起统一德国的历史使命,实际上是为保护自身利益而主动顺应历史发展的“向前逃跑”。这说明德意志的统一
A.遭到来自国内外的重重阻力B.采取了王朝战争的方式
C.是为了阻止革命和保护特权D.符合不同派别的共同利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