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中叶先后受到西方势力冲击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都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近代化运动。晚清数学家李善兰与外国人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寿和华蘅芳二人曾在引进西方科技基础上设计制造了第一艘蒸汽船,容闳在推动留学生方面不遗余力。但洋务改革的中心始终是在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上,在行政和教育方面的改革十分被动,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19世纪50~60年代日本幕府和各藩的改革,重点也是器物层面。但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全面改革。科技方面,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大力传播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知识。教育体制方面,相继成立了东京帝国大学、东北帝国大学等高校以及一系列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这些举措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成为当时亚洲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杨阳《晚清中日科技比较之忧思》

材料二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科技立国”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以引进技术为导向,并加以消化、吸收,进行模仿创新。企业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政府进行有效干预,民间力量主导研究开发,产学官三者进行合作创新。80年代以来,日本结束了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变。改革开放后,我国适时提出了科技创新面向经济建设的追赶战略。“863计划”、“星火计划”等相继实施。国家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2018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5%,发明专利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完成了进入世界前5位的目标。

——摘编自王博《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徐炜等《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脉络与战略进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日两国科技发展举措的相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后日本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以来中日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2 . 有学者指出:出身于普鲁士勃兰登堡容克世家的俾斯麦在日后承担起统一德国的历史使命,实际上是为保护自身利益而主动顺应历史发展的“向前逃跑”。这说明德意志的统一
A.遭到来自国内外的重重阻力B.采取了王朝战争的方式
C.是为了阻止革命和保护特权D.符合不同派别的共同利益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0-07-09更新 | 4971次组卷 | 27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是欧洲社会的重要转型期,由于1848年的欧洲革命风暴严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和金融贵族,迫使统治阶级进行了某些自上而下的改革,革命以后各国出现暂时稳定局面。在加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以及欧洲列强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实行殖民掠夺,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从而使这些国家完全确立了大工业。16世纪起,世界史和人类文明通过几个主导着欧洲的国家而发生巨大改变。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欧洲“将它的影子和存在投向了世界的其他地方”。世界各地原本相互独立的文化和民族被欧洲殖民者的急剧扩张所吞没。

——汤家鹏《十九世纪欧洲社会转型的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着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转型。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将国人对这一转型的早期认知过程总结为“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这一总结认识到了文化转型在整个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重要性。然而,此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并没有完全按照梁启超的思路进行,而是出现了历史主题的交错与反复:1949年前重走制度层面的艰难转型,直到新中国成立始告初步完成;从1949年到20世纪末,补课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探索经济转型;21世纪初至今,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重回历史舞台中央,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的互动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任务。总结中国历史上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的成功经验,对于顺利完成当前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崔存明《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欧洲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并指出促进当时社会转型的政治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转型思路”的历史依据,并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制度层面所形成的主要特色。
2020-04-0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卷(八)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是日本1893、1903的经济发展情况简表
指标1893年1903年
公司总数(家)2,8448,895
资本金额(万元)24,50093,100
雇佣10人以上民营工厂(个)数量3,7408,274
使用动力机工厂数6753,741
民营工厂工人数(人)285,478483,839
国营工厂工人数(人)11,85961,876
轮船总吨数(吨)110,205656,745
铁路开业公里数(英里)2,0394,495
出口贸易金额(万元)8,97128,950

表格信息反映了日本
A.正在向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过渡B.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
C.利用战争赔款以促进经济发展D.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化
6 . 19世纪晚期,在俄国农村,农民阶级一方面分化出少数富农,他们拥有优良的牲畜、农具和大量土地资金,他们不仅购买农民所出卖的份地,还买进地主所出售的庄园;另一方面分化出一大批破产的农民,他们不仅失去了土地,还丧失了其他生产资料。这一时期俄国农民阶级的分化
A.表明农奴制改革违背了历史潮流
B.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已成熟
C.体现了农村旧的生产关系的强化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7 . 19世纪50年代卡尔霍恩提出以一致多数取代联邦宪法中的简单多数从而赋予南方以绝对否决权,以双元首制保障南方的特别利益,形成联邦行政权的内部平衡。如此,则美国将从历史时间1787年倒退回1781年,这遭到林肯的坚决抵制。林肯反对的原因是其
A.可能导致美国联邦的和平解体
B.违背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维护了美国南方的黑人奴隶制
D.违反了1787年的宪法的规定
8 . 日本1870年的地理教科书《舆地志略》中对比中日两国:“贵古贱今,妄自尊大,自称中华,视外国为夷狄禽兽,屡失信于外国,虽蒙其侮辱,却依然固守旧习……止步于数千年前之开化之域”;“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这段文字
A.显示出西方文明观念影响日本
B.体现出强烈的海外扩张意识
C.尚未突破传统的儒学华夷观念
D.客观分析了中国的旧习弊端
9 . 出身容克阶层的俾斯麦,使用战争暴力手段,完成德国的统一,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发达国家的行列。后世有史学家将其称作“白色革命家”。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德国统一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
B.经济的工业化和思想的现代化共同发展
C.国家统一的革命性和新建政体的局限性
D.社会革命的进步性和工人运动的容忍性
2019-04-18更新 | 2840次组卷 | 4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往届)
10 . 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联邦制并未真正得到推行
B.铁路已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
D.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