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下图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发展阶梯示意图。该图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注:阶梯上的字自下至上分别是
①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②1787年美国宪法的制定;
③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④1875年法国“一票共和”
A.自由主义B.民主主义C.民族主义D.殖民主义
2 . 特色的文明·流动的文明·共同趋势的文明
材料一 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而各自区域文明的形成是与当时社会上最具活力的社会阶层有着直接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士”阶层。如《论衡·效力》所言:“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春秋末年(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罗马进入贵族共和时代。罗马共和国时代,逐步形成了贵族与平民两大社会阶层。“平民”一词源于pleo,plenus,原意为“众”,通常带有“低贱”之意。该词常用来形容“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事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士”与古罗马的“平民”对各自地区在文明形成中各具特色的贡献。
材料二


(2)阅读图1至图4,以世界文明交流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文明是多样性的,但又是大势所趋。结合“戊戌变法”、 “1861改革” 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俄国、德国在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是如何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
2016-12-12更新 | 4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文综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把爱国主义规定为一种认为这个目的首先会在我们是其成员的民族中得到实现,然后将所得的成就从这个民族传遍全人类的信念。像在《现时代的根本特点》中讲的,就是人类在自己的世俗生活中自由地、合乎理性地建立自己的一切关系。 “任何一个世界主义者都会借助于民族给他设置的限制,势必成为爱国主义者;任何一个在自己的民族中是极其有力、极其活跃的爱国主义者的人,也是极其活跃的世界公民,因为一切民族文明的最终目的都在于这种文明传遍全人类”,“这种需要加以培养的精神本身直接体现了对祖国的高度热爱,它把它的尘世生活理解为永恒的生活,把祖国理解为这种永恒生活的载体”;“从这种爱中自然会产生出保卫祖国的勇士和安分守法的公民”;这种“完整的人将在他的各方面都臻于完善,在内部变得圆满无缺,在外部变得十分干练,可以达到他在时间过程和永恒状态中的一切目的”;这样,“精神的本质就把我们完全摆脱一切压迫我们的苦难的解放事业同我们光复民族和振兴祖国的事业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 摘自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1807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希特的思想观点,其主张产生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这部著作在亚洲也同样有两种相反的遭遇。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家一直在歪曲和滥用这部著作,以至文部省把它编译于《关于时局之资料》中,免费颁发给全国文教部门,用以论证大和民族优越论。与此相反,自1915年费希特介绍到中国,在反对袁世凯这种丧权辱国的行径,以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但费希特的这些演讲的真正传播,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浴血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摘自梁存秀论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2)根据材料二,分析作者认为出现“两种相反的遭遇”的原因。
材料三:1924年二月,孙中三在演讲中说:“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似非的道理,主张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族主义过于狭隘。今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讲的,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恢复后,才配讲世界主义”。
(3)材料三与材料一观点相比,观点有何不同并说明理由?对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新主张?
材料四:20世纪末的世界在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欧盟体现的对传统的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概念的超越。这也许是基于对欧共体成立的背景及早期情况的考察。
——摘自安东尼.D《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主主义》
材料五: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这个背景就是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冷战的结束。在这时,民族主义蕴涵的捍卫本民族利益、争取本民族自决的核心价值取向很容易就迎合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需求,于是,民族主义呼之即出,成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和社会动员与控制的工具。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
(4)依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末期民族主义的形成和现实意义。
2016-11-18更新 | 7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三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制度的长处与优势是与发展阶段紧密联系的,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亘古不变的,没有一种体制是不需要变革和改进的。俗话说,时过境迁。时代变迁、环境变化以及任务改变,都会影响和改变制度与体制的效率。因此,要保持一种制度与体制的活力和效率就必须不断改革,以保持和提高制度与体制的适应性。“改革永远在路上”,是一种十分正确的社会发展观。

——摘编自房宁《中国制度的优势与短板》


根据材料,试从制度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题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人认为,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人则认为,这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也有人在肯定农奴制改革促进俄国现代化的同时,又指出改革使农民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对农民的严重不公。这些认识说明
A.从不同评价中可以发现真相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D.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美国的区域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动。东北部资本主义“核心地区”和中西部农业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中西部成为了北部的主要贸易伙伴,而南部和中西部传统的经贸联系相对减弱。这种变化
A.促进了北方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表明中西部支持北方的废奴主义
C.是南方各蓄奴州经济停滞的表现
D.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南北方的矛盾
7 . 下图是1882年和1907年德国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对图中变化解读准确的是
A.劳动力流失导致农业衰退
B.工业化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C.国家统一有利于工业发展
D.服务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l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1)有学者指出,l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材料二   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农、工、商同受国家保护,士、工、商不纳税,而让农民承担重税是不公平的,“必须减重增轻,使天下民产得以平均”;l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

——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2)依据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这种政策对当时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明治维新不是由于社会内在的成熟而引起的革命,而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的立足于民族主义的“文化革命”。一位被恢复权力的年轻天皇的诏书被用来加强服装、发型的变化以及法律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新的学校制度的创立,西方音乐、文学和会计的采用,以及新银行、新工厂的建立,与一支近代军队、一部宪法和一个新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同时并进,都是革命的目的。

——(美)弗兰克·吉布尼《明治:一次文化革命》


(3)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治维新的特点。
(4)日本明治维新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俄国1861年改革某种程度上则主要是庄于“社会内在的成熟引起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9 . 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二: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

——《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改革措施。
(2)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米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成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米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2019-01-30更新 | 1182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5-2016学年新疆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