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恩格斯在《论俄国社会问题》一文中写道:“(1861年后的俄国)国家完全保持了自己的收入,把相当大的一部分支出转嫁给省和县,省和县为了弥补支出便征收新的捐税,而俄国的惯例是上层阶级几乎不纳税,农民几乎交纳全部捐税。”该论述(     
A.揭示了农奴制下农民的处境B.指明了俄国社会发展的出路
C.阐明了俄国改革的不彻底性D.表明中央放宽了对地方控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00年,美国人口普查时,将“黑人”与“混血儿”分开统计:1920年,人口普查局取消了“黑白混血儿”的说法,把所有具有黑人血统的白人归入“黑人”;193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在分类中取消了“混血儿”一项,规定不论混血儿身上的黑人血统占多少,都按黑人统计。上述规定的变化(       
A.得益于黑人民权运动开展B.符合移民社会的发展需求
C.本质上是种族歧视的表现D.有利于有色人种间的融合
2024-05-2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 2024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历史试卷(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77年,日本以提供幼儿园“唱歌”教材为目的,开始编纂《保育唱歌》。其歌词大量采用古代诗歌,突出“忠”、“孝”思想,注重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国体观念和道德意识,让天皇制思想在国民心中扎根。根据材料可知,《保育唱歌》(     
A.有利于推进日本的近代化B.维护了日本封建等级制度
C.旨在培养维护天皇的臣民D.为明治维新开展做好准备
2024-05-14更新 | 20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1868年10月,明治政府以京都府为试点制定了《京都府户籍仕法》,将城市町民(市民)和乡郡百姓分别编入“市中”和“郡中”户籍,并记载姓名和年龄、家族情况、户主与继承人、职业和财产等信息。随后京都府又制定了“士籍法”、“卒籍法”和“社寺籍法”。这些法律文件的制定(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保证了维新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C.利于稳定新政权恢复社会秩序D.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2024-03-21更新 | 265次组卷 | 2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江苏·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美国内战爆发前,在妥协派议员的呼吁下,美国国会匆忙通过了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规定:禁止未来制定任何宪法修正案授权国会废除或干涉各州的内部制度,包括奴隶制度。这一事件体现的是(     
A.国会通过立法应对国家危机B.黑人公民权利得到承认
C.英美法系强调国家权力制衡D.南北方的矛盾得以缓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圈地运动迫使大量农民进城,使得城中的流浪者大量增加,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为此英国政府于1662年颁布了著名的“定居法”,其主要内容是将在异地特别是大城市居住的权利与财富联系起来。“在当地年房屋租金为10镑以下的外来人口”可以被遣返回原籍,而当时工人年收入大约5英镑。如拒绝返回,将被送入“济贫院”,接受强制劳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定居法引起了工人和越来越多的工业资本家的不满。到了20世纪初,在面对英国各地兴起罢工风潮、英国失业人口增加等这些棘手的社会问题时,定居法则只能起到火上浇油的效果。

——摘编自张绍忠《英国“户籍制度”缘何被取消》

材料二   1871年,日本政府颁布《户籍法》,一“户”指同住一地的家族全体成员。户主是家族之长,由嫡长子继承,可以凭借申报权掌握对整个家族成员人身的控制权。此后日本通过对《户籍法》的三次修订,逐步强化了户主权。一方面,这符合封建色彩浓厚的财阀集团、地主阶层的利益。另一方面,这继承了封建时代的武士道之“忠”和家族之“孝”,用家族制度来保证人民对天皇(以及天皇的政府和军队)的绝对服从。这使个人权利的伸张脱离了法制基石,最终在进入昭和时代后,日本极端国家主义思潮泛滥。

——摘编自王鹏飞《近代日本户籍制度的建立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英国1662年“定居法”和日本1871年《户籍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阐述近代英国和日本户籍制度的相同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俄国和日本工业化发生的时间大体相同,但两国各自的社会却经历了极不相同的过程。在俄国,工人大部分都是男性,且都来自村社,对于城市中的不平等,他们有很低的忍耐力。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发现马克思主义等各种革命思想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团结性和对农民的同情心,这一切导致了俄国境内的各种骚乱、罢工和暴力镇压。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爆发了一场起义。当俄国与德国的大战惨败之时,城市工人就为1917年爆发的俄国革命提供了各种攻击力量。

工业化同样使日本社会存在不平等现象,但日本劳动力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乡村的女性,她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忍受命运给她们的安排”的思想。在日本几乎就不存在什么工会或者罢工,自然也就没有国家对此进行残酷镇压了。日本的工人几乎谈不上团结一致,社会主义运动也无处开展。新的宗教形式在日本出现,日本的狂热民族主义宣扬人们的牺牲奉献是合理公正的,它把对新天皇的崇拜与传统的神道教信仰交织在一起。日本政府对出现的敌对宗教组织加以迫害。

——摘编自[美]麦克尼尔父子《麦克尼尔全球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日两国工业化发生后工人阶级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俄、日两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并分析其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
2023-05-10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德国资产阶级在近代因其政治上“清静无为”而令人印象深刻,与英法资产阶级相比,德国资产阶级缺乏“资产阶级性”。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资产阶级心甘情愿地接受传统贵族的领导,满足于在国家保护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特性形成的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②民主共和政体存在缺陷
③封建容克贵族势力强大④启蒙思想的影响有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23-04-21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2·全国·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万国对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最高目标,为扭转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治政府将“安内竞外”视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本官方文书中频繁出现类似“与万国对峙”的表述。1868年,日本以明治天皇名义发布的《宣扬国威哀翰》,主张“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勾勒出“大陆政策”的扩张方向。此后,伊藤博文把废藩视为“抵御外辱,仲张皇威于海外”“与万国并立”的条件。木户孝允提出,“以文明开化为国家富强之途径”,1870年,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强调,“朝鲜国北连满洲,西与清国之地相接,使之屈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亦为经略、夺取万国之源也”。

——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的背景及实施方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提出“与万国对峙”目标的历史影响。
2022-06-16更新 | 5408次组卷 | 21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辽宁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862年4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在哥伦比亚特区(首都地区)禁止黑人奴隶制的法案,它规定由政府以每人300美元的价格赎买所有奴隶,然后一律给以自由;但是该法案又提出:被解放的奴隶由政府提供旅费移居利比里亚或海地。据此可知,该法案的颁布
A.仍然具有种族歧视色彩B.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
C.缓解了美国南北方矛盾D.极大推动了美国殖民扩张的步伐
2022-05-23更新 | 577次组卷 | 10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