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屋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美国独立后,州与州之间为河流的使用起了争执,为港口的使用权相互械斗,相互设置贸易壁垒,滥发纸币和通货膨胀,战时债务无法偿还,英、法、西班牙在周边虎视眈眈,松散的联盟难以应对危机。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统是德意志历史上的划时代转折点,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由于扫除了历史积留下来的障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统一后的德意志经济发展是神速的,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美国实行“联邦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实现统一的因素及统一后德国政治体制的局限性。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摘编自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

材料二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2019-03-27更新 | 564次组卷 | 1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岳阳市一中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普鲁士的传统中,应征者必须在大学里学习过三年法学,在法院里实习四年,通过两次严格的考试,才有资格担任高级文官,这就形成了德国高级文官明显的“法官型”结构。长期的学历教育和训练使得年轻人进入德国高级文官阶层时已近30岁,比他们在英国同行大5-6岁,在精力、视野和竞争意识方面略显不足。在19世纪的大学里,法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容克贵族、政府高级官员以及有产阶级的子弟,他们把学习法学作为将来从事文官职业的准备。1898年7月31日,一个由内政部副大臣领导的专门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指出大学应开设专门行政法、经济学和财政政策讲座,并使大学生有机会在假期里参加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题研究班,并且建议将应征者在法院里的实习期减少到一年,将在省级行政部门工作的年限增加到3年。1906年,普鲁士正式通过了以该委员会1898年报告为基础的改革法令.

——摘编自王扬《19世纪未20世纪初德国高级文官状况试析》

材料二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于6月23日颁布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的诏书,宣布以后乡试、会试等一律改试策论。随后又多次颁布诏书,调整了乡试、会试三场考试的内容,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

——摘编自关晓红《清季科举改章与停废科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鲁士高级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鲁士高级文官制度改革与光绪皇帝科举制改革的共同之处。并分析产生的共同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825—1855年尼古拉一世统治的30年间,已爆发了500多次农民骚动。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的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尼古拉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作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亚历山大作这决定时也受到许多贵族的鼓励,这些贵族赞成解放农奴是为了利用日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欧洲对谷物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俄国史学家尽管一致承认列宁有关革命形势的概念是正确的,但围绕如何解释这种概念仍有分歧。德国史学家全面否定这种概念,认为涅奇金娜提出的农村大量骚动对政府有关农民问题的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施拉姆认为,改革前几十年的种种情况并非证明“沙皇和贵族坐在火药桶上”,更不能够谈什么农民革命,只是一小部分农民愤愤不平,而穿上军装的昔日农奴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忠心耿耿地为自己祖国和自己沙皇”作战。

——摘编自张广翔《德国学者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的原因。
(2)材料二中德国与俄国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史学争议问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制鞋、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南部地区自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以种植烟草、蓝靛和棉花为主,这里不仅有充足的阳光,而且有着大批从事种植业的廉价劳动力——奴隶。他们在监工皮鞭的鞭笞下艰辛地劳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家人甚至妻离子散。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年4月,南北战争爆发,这次战争人员伤亡超过美国参加的历次战争。胜利是几百万青年人决心牺牲他们的生命来维护国家的完整在战场上取得的。

材料二 在国民党统治中国的22年中,名义上是统一的“国民政府”,实际上派系林立,战争连绵不断。其中,中原大战就战争规模、延续时间、战区面积、损失程度等方面看,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较大规模的军阀混战。中原大战于1930年5月拉开序幕,它是国民党内以阎锡山为首的地方实力派为瓜分地盘、争夺政权而与蒋介石展开的一场相互厮杀。大战历时7个多月,双方动员兵力110万人以上,支出军费5亿多元,死伤30多万人,战火波及20多省。以阎锡山为首的反蒋派最终败北,蒋介石在军事上打败了对手后,重新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中原大战与美国南北战争的不同之处,并谈谈启示。
2019-06-14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湖南师大附属五雅中学2021届高三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大化改新于645年开始,它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他们(日本新领导人)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明治时期的政治家赞成神道教为国教,因为神道教认为国民与天皇是一致的,认为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在教育方面,日本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促进国家利益,而不是发展个人。
1894年,他们说服英国和美国在五年之内结束其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同年,日本人出人意外地赢得了对中国帝国的惊人的胜利。从此以后,不再有任何理由将日本看作是一个劣势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它成为了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的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日本大化改新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日本“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的表现,概括日本能“砸碎西方控制的锁链”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