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差异,民主制形式与实质迥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二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法国革命为什么在1870年前要用暴力方式?
(2)据材料二指出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及局限性。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认为:海上优势是国力强大的标志,只有掌握了海上霸权,才能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军舰叩关日本的黑船事件,刺激日本朝野认清国际强权政治带来的现实危机,急切谋求割除积弊、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觉醒,使明治政府在治国理念和发展道路上选择了强兵富国的国策。

明治维新明确海军建设的目标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它仿效英式海军全面推行改革,1872年设立海军省,负责海军军政等事务;1893建立海军军令部,军令部长直属天皇,掌管出师、作战、沿岸防御计划等;日本海军实行以征兵制为基础,以志愿兵为重点的兵役制度,军人必须效忠天皇,征兵制让士农工商有自由之权,打破武士垄断军事的局面;兴办海军士兵学校,培养军官和军士,对普通民众普及军事教育,形成完整的近代海军军官教育体系;在军事装备上,成立筑地、横须贺两大海军工厂;天皇每年从宫廷费用中拨出30万日元、文武百官从薪金中抽出1/10,用以补充造船费用;注意吸收和消化引进西方的军事科技,掌握独立设计制造军舰的技术,提高军事生产的自主能力。1875年,日本自己制造出第一艘大型军舰清辉号,后又生产出更先进的铁骨铁甲舰,1890年,日本海军已拥有五万多名现役军人、31艘军舰和24艘鱼雷艇,排水7.2万吨,日本逐渐建成现代化海军。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日本政府错失理性选择国家发展道路的机遇,对亚洲近邻发动一系列侵略扩张的罪恶战争,走上了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自我毁灭道路。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孙涛《试论明治早期日本海军的现代化建设》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海军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维新加强近代海军建设的原因和影响。
2021-08-2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届高三8月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人很讲究“忠”和“孝”,世人皆知的日本“企业精神“(“集体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忠”的价值基础上。日本曾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在明治维新时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因其具有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独特理念,日本才能路上其成功的现代化之路。

——摘自百度百科和(美)斯塔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文明,迈出近代化的步代;其改革的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在世界文明史上均属罕见,它超过了19世纪的埃及阿里改革,甚至超过了18世纪做国的彼得大帝改革。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是怎样体现“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
2020-07-0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维新不久,三菱轮船公司成立,日本政府将前所买造轮船13艘,尽归三菱公司掌管,津贴其费用,每年另给洋25万元。又虑各轮船自船主以至火夫等人尚不敷用,每年再付给该公司15万元,使之成立一书院,以培养船上各岗位人才。并令外国轮船不得驶入日本内地,三菱轮船公司除参与远洋和沿海航运之外,并垄断内地江河航运,但必须减轻货运和客运费用,以便商民往来。

—摘编自1875年10月4日《申报》“论日本三菱公司事”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奏准设立轮船招商局,制订章程,次年委唐廷枢为总办,重订章程,计划募集资本银100万两,先募50万两,分为1000股,由华商认购,禁止洋商认购,亦不准华人转让洋商。李鸿章提出“商为承办,官为维持”为该局经营原则不久,该局经营陷入困难,1876年李鸿章拨官款50万两接济,又增拨漕粮和官物由轮船招商局承运,并奏准该局延期归还官款。之后,轮船招商局经营状况开始好转。

—摘编自牟安世《洋务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日本明治政府为扶植本国航运业采取哪些重大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鼓励发展民间航运业方面的异同点,对中日两国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2018-05-25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内务省1881年《劝农局处务条例》

材料二   明治政府出售国营企业价格极其低廉,有时近乎无偿赠与。政府投资兵库造船所81万元,财产估价32万元,出售价格18万元;政府投资釜石铁矿237万元,财产估价73万元,出售价格仅1万多元。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行什么政策?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实行过程大体分为哪两个阶段?
(2)材料三中的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文明开化的哪两方面的内容?
2021-09-0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三校2016届高三12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圈地运动最初时期,失地进城农民被简单地看成流浪汉和“懒汉”,英国统治阶级通过“血腥立法”加以严惩。

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失地农民的数量在增加。英国政府逐步认识到进城流浪农民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并不是失地农民的过错。惩罚不如疏导,要进行疏导,首先要进行救济。于是,英国政府采用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即救济和惩罚并用的政策。

这样英国对游民的政策,开始了从济贫政策到“济身”政策的变化。英国政府以各种方式培养游民的劳动习惯,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拥有某种技能,能独立谋生。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当英国和美国的农业劳动力份额已分别降至15%以下和50%以下时,日本才启动了工业化进程。当时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份额超过80%。虽然日本工业化的启动在时间上要比英国晚一个多世纪、比美国晚近半个世纪。但随着工业化的启动,日本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将其农业劳动力份额降到了54%。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快时期。1980年与1950年相比,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了2/3,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了37.4个百分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会更加严峻。

——摘编自张立中《农业经济前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待农村剩余劳动力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2019-05-01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凯里市2018-2019学年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8711892年,来自西欧和北欧的移民中,有大约23%是熟练工人,他们带来了钢铁、纺织等工业技术,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力量。在持续100多年的移民潮中,外来移民都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排斥。就美国政府来说,其移民政策也并非一成不变。1920年以后,美国彻底结束了自由移民的时代,开始实行有配额的限制性移民政策。由于就业、宗教和民族问题上的矛盾,18801920年美国排外主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最大的首推1887年成立的“美国保护协会”,该协会到处煽风点火,将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出现的政治腐败、市政建设滞后、犯罪率上升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都归咎于新移民的到来。

——摘编自邵体平《美国的移民现象》

材料二   美国建国之初,以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为主体的美国白人就对外来移民疑虑重重,试图限制或同化。有美国总统曾直言,除了有用的技术工人和一些特定及有专长的人外,无需鼓励其他移民。由于担心法国大革命在美国引起骚乱,美国政府于1798年制定《归化法》《外侨法》《敌对外侨法》和《外国人叛乱法》等法律,使外来移民更难归化为美国公民,并授权总统监禁和驱逐危险移民或来自敌对国家的移民。值得指出的是,《敌对外侨法》至今仍有效。黑人是美国最早的移民群体之一。黑人移居美国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强迫移居,抵美后遭到非人虐待,毫无人权可言。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但最初的宪法却不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并制定了“五分之三条款”,即在分配众议院席位时将黑人奴隶实际人口乘以五分之三。白人对黑人的奴役历史至今仍对黑人后裔造成严重伤害,使其生命权、发展权和政治权利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美国侵犯难移民人权的事实真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晚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美国侵犯难移民人权的因素。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曰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016-11-21更新 | 648次组卷 | 2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柬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首次使用年号是公元645年的“大化”。“大化”取自《易经》的“大化流衍,生生不息”。此后90代日本天皇的247个年号都取自中国古代典籍。……奈良时代(710-794年),日本以中国唐朝集权国家为典范,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日本皇室特别是圣武天皇(701756)和光明皇后酷爱佛教、儒学等中国文化。日本派出遣唐使20次,遣唐留学生26人、留学僧90人。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鉴真、空海等历史人物的友好佳话传颂至今。

——摘编自刘江永《立足于日本令和时代的历史回眸与前瞻》

材料二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唐化”和“欧化”改革。日本全面学习唐制,通过大化改新确立了封建制社会和太平盛世。在中国“协和万邦”、不以强凌弱的天下观和王道思想的指导下,中日人民长期友好往来。“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虽然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使日本诞生了军国主义霸道的怪胎,加速了其对东亚的称霸,使日本屡次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给中国、朝鲜及亚洲等周边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

——摘编自刘明翰、陈月清《论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及东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日本学习中华文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日本“唐化”和“欧化”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