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糖业由盛转衰,清政府着意扶植糖业发展,同洋糖进行抗争。1898年,户部建议江西等“种蔗之地,广植丰收,购机制造,则岁增之利无算”。1909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派人赴日本考察新法制糖,预备回国后正式成立公司,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而罢。1929年,中国企业家发起国糖保护运动,国民政府给予这些企业家经营特权,并修改关税,保护原料糖进口。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国力不济等原因,中国糖业发展始终成效甚微。

——摘编自赵国壮:《东亚糖业史研究》

材料二江户幕府初期,日本多次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制糖技术。明治初年,又从福建引入优良甘蔗品种。1895年,日本侵占中国的糖品生产基地台湾,以之为基础,加快制糖业发展。1906年,政府设立负责糖业调查、补助等事宜的糖业改良事务局。日本糖品产量增长了3倍以上。与此同时,日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

——摘编自(日)社团法人糖业协会:《近代日本糖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糖业发展途径的相同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糖业发展的不同结局及其启示。
2022-10-27更新 | 3086次组卷 | 12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019-06-08更新 | 5191次组卷 | 26卷引用: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3年日本被美国人迫使打开国门之后,内外交困的幕府为自救自强,自 1854年至1867年接连推行了安政、文久、庆应等三次改革,即幕末改革。从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全过程来看,幕末改革迈出先期探索的第一步,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政策思路、工厂设施和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明治维新得以全面展开。维新期间,前十年的欧化改革,决定性地将日本引向资本主义道路……以天皇亲政并介入改革为标志的后十年改革,维新官僚及时纠正失误,全面调整近代化政策,走出困境并最终使资本主义在日本扎下根。

一宋成有《日 本明治维新前后的改革调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工业革命开始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采取圈地运动来发展资本主义农业,而是采取了向西部开拓疆土、实行移民垦殖的“美国道路”。1862年林肯政府的“宅地法”大约使六十万户农户无偿得到了八千万英亩的土地,农庄总数由1860年的二百万个增加到1900年的五百七十三万七千个。为了改变落后面目,美国通过政府资助、农业教育和农业展览等方式,掀起改革农具的热潮。南北战争后,又开展科学种田、改良土壤、引进良种、使用化肥、防治病虫害,并发明了蒸汽动力拖拉机在内的各种农业机械。开初,一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仅够糊口,1860年提高到能满足4.5人的需要,到1900年就能满足7.67人的需要,人均粮食产量约二千斤左右。

——据戴志先《十九世纪的美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著地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农户与市场间缺乏有效的联结机制,经常出现农产品“买难卖难“,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贸易企业、加工企业率先与产业链上游的农户联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市场销售整合在同一个经济联合体中。1993年,山东潍坊市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11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超过28万,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比重约60%,带动农户数量占全部农户数量的40%以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地域已从沿海扩展到了中西部地区,由养殖业扩展到了种植业、林果业、水产业等。

——据戚振宇《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一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美国农业取得大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三幅图片与日本明治维新具有重要的联系。


材料二   他们却下意识地执行起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选择原理”,将“西方文明”中不符合“日本国情”的若干“重要部分”予以剔除,而这些很可能就是“西方文明”(实际上是现代文明)中的精髓所在。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而日本“向西方学习”,最终落实到以德国为榜样,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三   日本维新政府原本试图通过官营企业的形式进行工业化,但在官营企业亏损后即将其下放给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政府的主导下向近代工业资本转化。

——改编自严立贤《日本资本主义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图1、图2、图3之间有何关系?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的依据是什么?此“失误”对日本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工业化的特点,并举出史实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是一组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相关的文字和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图14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亲吻主人脚面的情景。

②一个目击者回忆农民听取“解放”法令的反应时说,“农民们愁容满面并且低下了头……农民中怨声和叫喊越来越高……”。

③1876年,一位地主说:“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必要性。

(2)关于农民获得“解放”,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描述?你认为上述哪一描述较为客观并说明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材料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经济基础方面的变革,并没有完全模仿西方工业文明的做法。

1869年实行奉还版籍的改革,实际上是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将地方“治权”奉还中央政府。1871—1873年施行的地税改革也并未完全根除日本土地制度中的封建性质。地税改革有几条重要的规定,比如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自由种植、农民自由择业、自由迁徙;地税一律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税额为地价的3%(后改为2.5%);一律缴纳货币等。明治政府让一切地租制度仍旧按幕府时期办理,征收最高额地租税,一般占农民收获的60%—70%。这些规定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只收佃粗不事经营的寄生地主的剥削收入,地主阵营不断扩大,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自耕农、佃农、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这便直接造成日本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匮乏,强烈地刺激着统治阶级疯狂地从事对外扩张。

——摘编自克连《世界文明史》第20章第4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地制改革的举措和不利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地制改革的意义。

8 . 材料   古代日本实际上是以天皇为政治的中心,但后来贵族和武士掌握了政治实权,天皇同政治就没有直接的联系了。日本开国后,天皇成为倒幕势力的中心。取代幕府的新政府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结构,天皇在神的面前宣誓今后实行的基本政策。将天皇中心结构从制度、法律方面予以明确的是《大日本帝国宪法》,即规定天皇“万世一系”,神圣不可侵犯,执掌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是指挥、命令军队的最高统帅。

——据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读本《东亚三国的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西方君主立宪制国家相比,近代日本皇权的演变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近代天皇制得以巩固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决万机于公议;上下一心,以盛行经论;文武一途,下及庶民,使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破除旧来之陋习,秉持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以振汉基。将实现我城市前所未有之变革”。这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材料二他们却下意识地执行起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选择原理”,将“西方文明”中不符合“日本国情”的若干“重要部分”予以剔除,而这些很可能就是“西方文明”(实际上是现代文明)中的精髓所在。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而日本“向西方学习”,最终落实到以德国为榜样,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三涩泽荣一被誉为整个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祖师爷。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他说:“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涩泽子爵·话论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五条誓文”给日本政治近代化提出了什么方向?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的依据是什么?此“失误”对日本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涩泽荣一提倡“《论语》加算盘”的看法。(不得照搬材料)

2018-06-0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六次月考(期中)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暂时义务农.
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以上均摘自《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有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
(3)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