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文明与文化的“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1840年,眼看一个老大帝国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远来的“夷狄”小邦,日本朝野为之震动,这可视为日本人现代觉醒的开端。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或称“佩里扣关”,成为日本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甚至可以看做明治维新的起点。明治政府实施以西方国家为榜样的“文明开化”政策,号召动员国人学西方,下令神佛分离,儒学被全盘否定,西装被定为官服。画家放弃了自己的民族风格,民族音乐让位于贝多芬、瓦格纳。一时间,“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如无本之木,缺乏支撑点,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冈仓天心针对“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以回归儒学、恢复民族自觉、重建日本文化为目标的“亚洲觉醒论”。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明与文化“离异”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明与文化“回归”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西”一般指黄河以西。汉代河西范围包括河西走廊和走廊两侧的山地和沙漠草原地区,西接西域、南接青藏高原,北控大漠,东接黄河,是长安、洛阳的战略屏障。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夺河西,汉“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同时设置属国安置归附少数民族,保留该部落名号,具体事务由该部落首领统管。为了配合军事防守,保证与西域交通的畅通,西汉还在河西设立许多关塞亭障,并设有大量的邮置用于接待过往人员,提供食宿等。另外,通过河西官吏推行教化,整改陋俗,推广儒学文化,加深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巩固了汉代西北边疆。

——摘编自何静苗《汉代河西治理研究》

材料二   美国西进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移民拓殖运动,是美国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过程。面对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获取经济利益成为人们长途跋涉的直接动力。政治建设与经济开发几乎是同时起步,1787年《西北法令》规定,“保证西北领地的人们有信仰自由、比例代表制、陪审制……”美国政府为了支持人们向西部迁移,先后颁布《宅地法》《荒地法》《移民法》等法令刺激美国东部和欧洲移民进入美国西部。1869年,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接轨通车,铁路带动了资本、劳动力以及工业物资源源不断地进入西部,促进了西部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这一进程也充满了血腥屠杀、驱赶印第安人的罪恶,亚裔人和其他民族的白人后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或歧视。

——摘编自杨玉洪《美国内战后西部开发对中国的启示》、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河西开发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汉代河西开发和美国西进运动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代河西开发和美国西进运动对今天中国西部开发与治理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3年日本被美国人迫使打开国门之后,内外交困的幕府为自救自强,自 1854年至1867年接连推行了安政、文久、庆应等三次改革,即幕末改革。从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全过程来看,幕末改革迈出先期探索的第一步,为明治维新提供了政策思路、工厂设施和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明治维新得以全面展开。维新期间,前十年的欧化改革,决定性地将日本引向资本主义道路……以天皇亲政并介入改革为标志的后十年改革,维新官僚及时纠正失误,全面调整近代化政策,走出困境并最终使资本主义在日本扎下根。

一宋成有《日 本明治维新前后的改革调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4 . 材料   古代日本实际上是以天皇为政治的中心,但后来贵族和武士掌握了政治实权,天皇同政治就没有直接的联系了。日本开国后,天皇成为倒幕势力的中心。取代幕府的新政府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结构,天皇在神的面前宣誓今后实行的基本政策。将天皇中心结构从制度、法律方面予以明确的是《大日本帝国宪法》,即规定天皇“万世一系”,神圣不可侵犯,执掌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是指挥、命令军队的最高统帅。

——据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读本《东亚三国的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西方君主立宪制国家相比,近代日本皇权的演变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近代天皇制得以巩固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清朝光绪帝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他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这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式,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学习美国。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中中国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二相比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启蒙与救亡是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是借助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制度作为富强救国的一种工具。五四后期,启蒙运动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救亡的主体由原来的知识阶层转向革命知识分子领导下的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广大民众参与革命并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革命后建立的新中国成为个人自由、解放和幸福的政治条件。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材料二   1868年,日本明治新政权建立,但国内封建关系没受到根本性冲击,政治局面还不稳定,殖民地化的威胁依然存在。因此,明治新政府提出了“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口号,为适应这一要求,日本近代思想启蒙开展起来了。明治14年是自由民权运动高涨的一年,也是启蒙思想家发生思想彻底转变的一年。福泽谕吉开始鼓吹“内安外竟”,颂扬和鼓吹对外侵略,进而抛出了著名的“脱亚入欧论”,鼓吹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走向了极端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编自崔世广《论日本近代启蒙思想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与日本启蒙思想兴起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与日本启蒙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吉田松荫在《草莽崛起论》中说:“三千年来独立不受羁绊之大日本,一旦受人束缚,凡有血性之人岂能忍视之乎?如不奋起拿破仑之勇而高唱自由,则腹闷难医。”

材料二   木户孝允指出“如果大权不迅速归于朝廷,则将来之天下,必将落入幕府与法国手中”。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血性之人”主要指哪些人?材料表达了“血性之人”怎样的决心?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幕府和法国在倒幕运动中是如何勾结的?
(3)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日本面临着怎样的时代任务?
2019-06-0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百色市田林县百乐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三模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本质上说。与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有不同之处。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不遗余力地进行修约谈判。1910年,日本向与其有现行条约关系的11个国家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盼与日本签订条约,表述放弃关税协定权。经过40余年的努力,日本完成了修约的任务,彻底实现了关税和法权的自主和独立,与西方列强建立起了平等的国家关系。

——摘编自牛激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政府对待近代条约的态度。并简析日本能够完成修约任务的原因。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经过地税改革,到1875年,地税收入5000万日元,占国税总额88%,地税占农民收获量34%,负担沉重。

明治政府的一个问题是在过多地牺牲农民利益使工业化取得一定成效以后,没有及时调整政策。农民的贫困和资源的贫乏也意味着国内的市场和原材料有限,于是政府就用对外扩张来寻找劳动力、市场和原材料。

——据陈杰《明治维新一改变日本的五十年》等

材料二   要对抗西欧列强,就必须树立一君万民的中央集权化的明治政府,让局限于各藩国的民众意识,归属到日本统一的“旧本国民”意识上来。然而,当时西欧传来的“国民”,对日本人而言是极为抽象的概念,让民众浸透到这种外来的国民意识中非常困难。面对意识形态危机的明治政府,就推出了民众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万民是天皇陛下臣民的理念,由天皇精神作为中流砥柱统一诸藩,实现日本的国民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的统合。

——宗泽亚著《明治维新的国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明治政府牺牲农民利益的原因及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危及日本中央集权统治的因素及明治政府的对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