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1868年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提出“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1871年明治政府建立了由官方指派议员组成的立法议事机构,到70年代中后期,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日本出现了要求开国会、制宪法的自由民权运动,吸引了社会各个阶层参加,各地建立了200多个民权团体,由集体或个人起草的日本宪法草案多达数十种。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1881年政府颁布了在1890年开设民选议院以及制定宪法的诏书,并派伊藤博文前往欧洲考察。1889年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1)简述近代前期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并概述阻碍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民主化进程的特点。并谈谈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
2021-08-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
(1)材料一、二都是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评价,材料一着重于其对农民的掠夺,材料二着重于农民的精神面貌折射出的人的自由。基于这些理解,分别解答。
(2)我们可以理解到:材料一没有看到对农民人身的解放,材料二没有看到解放过程中对农民的掠夺,都是片面的。实际上,看待历史问题要辩证全面看待,多看积极面。
(3)材料三强调因为戊戌变法使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所以其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解题时应该结合史实更详细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最大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6分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2分并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2分
(3)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8分
(4)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6分
(5)材料四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2分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2016-12-12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他已经接受了西方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的民族主义学说,“宣扬放弃个人权利,以国家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为本位,提倡民族国家主义”……他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之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民族主义之发达之既极,其所以求增进本民族之幸福者,无有厌足。……知他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浅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材料二   德意志民族主义特殊的国情造就其必须经过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两步才能最终实现统一:17——18世纪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实现了德意志文化上的统一,而拿破仑战争的爆发,促使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转变为政治民族主义,它促成了德意志民族反对异族统治和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之后形成了成熟的政治民族主义,并在其指导下德意志最终实现了统一……而这种民族主义使统一后的民族国家难以建立民主政治,结果带上了军国主义色彩,从而使民族国家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特点。

——《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梁启超民族主义相比,德意志民族主义中出现的新特点。

2018-11-1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