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老兵的“自白”

二战后,当被问及“希特勒做恶到如此程度,你们这一代人为什么就不抵抗呢?”时,当时的德国老兵回答:“为什么抵抗?因为失去自由?因为建立了集中营?还是因为政府和犹太人过不去?都不会的。你看,直至‘二战’,德国的传统里还没有出现过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老百姓判断政府优劣的标准是纯物质的,去追求法国式的自由精神?对不起,德国更相信强人。希特勒从上台到发动战争,一共准备了6年。在这段时间里,德国的经济大翻身,‘一战’失去的主权被一个一个地夺回来了……。何况德国历来就有爱打架的传统。”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


问题
(1)法国式的“自由精神”基本内容是什么?是怎样产生和扩展的?
(2)老兵从哪些角度分析了他们这一代人纵容“希特勒做恶”的?怎样看待其史料价值?
(3)导致“德国传统里还没有出现过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二战后,为消弭“德国爱打架的传统”国际社会采取了怎样措施?有何影响?
2020-02-1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1868年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提出“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1871年明治政府建立了由官方指派议员组成的立法议事机构,到70年代中后期,受启蒙思想的影响,日本出现了要求开国会、制宪法的自由民权运动,吸引了社会各个阶层参加,各地建立了200多个民权团体,由集体或个人起草的日本宪法草案多达数十种。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1881年政府颁布了在1890年开设民选议院以及制定宪法的诏书,并派伊藤博文前往欧洲考察。1889年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1)简述近代前期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并概述阻碍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民主化进程的特点。并谈谈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
2021-08-2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人很讲究“忠”和“孝”,世人皆知的日本“企业精神“(“集体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忠”的价值基础上。日本曾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在明治维新时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因其具有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独特理念,日本才能路上其成功的现代化之路。

——摘自百度百科和(美)斯塔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文明,迈出近代化的步代;其改革的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在世界文明史上均属罕见,它超过了19世纪的埃及阿里改革,甚至超过了18世纪做国的彼得大帝改革。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是怎样体现“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
2020-07-0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和相关史料后,整理了一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表格,并对这一时期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拟了一份提纲。以下是提纲的一部分,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时 间
英 国
法 国
德 国
美 国
1870年
32
10
13
23
1896—1900年
20
7
17
30
1913年
14
6
16
36


——根据宋则行等主编《世界经济史(上卷)》整理
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启示一:                ①                     
史实:
1)1865年,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2)               ②                    
启示二:                    ③                       
史实:
1)                                ④                                    
2)在机械制造和化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诞生了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
启示三:……
2016-11-18更新 | 5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风物长宜放眼量。
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夫病症既变,宜用新方;岁步既更,宜革旧历。”

上述表格中的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016-12-12更新 | 9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3月统测文综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俾斯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德国成为世界教育界瞩目的中心……国家还瞄准那些对国民经济特别是重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从1870年至1900年,德国的工业发展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德国正是在这期间“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一些作为“未来”工业时代标志的新兴产业,像电气工业、化学工业、光学工业等,都得到最早的开发和扶持。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二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解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德)路德维希·艾哈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1870年至1900年,德国的工业发展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的原因。结合所学各举一项发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在能源和交通领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战后联邦德国推行什么经济发展模式?结合所学,指出“国家的主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019-10-1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 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 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 由选举产生的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 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1742年,沃波尔失去下院多数的信任,被迫率内阁全体 辞职。1784年,小威廉•皮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专权倾向,因当时有不少议员 被国王收买,皮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最终改革得到议会的大力支持,小皮特得以继续 主持内阁17年。这些民主原则的确立,使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成为现代世界 的开拓者。

——摘编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 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 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 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轧、权力配合的缺失。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材料三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 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 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以统一为 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 年击败奥地利(见普奥战争"成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 德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内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中央权力的分权与制衡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的影响。
2020-01-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
(1)材料一、二都是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评价,材料一着重于其对农民的掠夺,材料二着重于农民的精神面貌折射出的人的自由。基于这些理解,分别解答。
(2)我们可以理解到:材料一没有看到对农民人身的解放,材料二没有看到解放过程中对农民的掠夺,都是片面的。实际上,看待历史问题要辩证全面看待,多看积极面。
(3)材料三强调因为戊戌变法使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所以其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解题时应该结合史实更详细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最大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6分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2分并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2分
(3)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8分
(4)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6分
(5)材料四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2分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2016-12-12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卷
9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德国的幼儿园在F.W.A.福禄贝尔推动下有很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数量不断增加。以普鲁士地区为例,1867—1881年间新建的学校达6000多所。而职业教育与实科学校教育的发展尤为突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马立志《成功的教育》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要开发有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全国统一标准,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5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中。1986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高中课程改革计划,规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原联邦德国和英国都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这其中,为了重建精神价值,恢复道德教育,各国都对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越来越把道德价值观念结合进“课程设计”和“校外教育设计”之中。
——摘编自卜玉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德国教育处于世界领先的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这些改革措施有何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什么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磋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当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者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政变原因答客难》

材料三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学习西方方面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三中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2019-07-2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秋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练习:第9单元测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