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32分阅读下列材料:
(1)材料一、二都是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评价,材料一着重于其对农民的掠夺,材料二着重于农民的精神面貌折射出的人的自由。基于这些理解,分别解答。
(2)我们可以理解到:材料一没有看到对农民人身的解放,材料二没有看到解放过程中对农民的掠夺,都是片面的。实际上,看待历史问题要辩证全面看待,多看积极面。
(3)材料三强调因为戊戌变法使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所以其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解题时应该结合史实更详细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最大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6分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2分并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2分
(3)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8分
(4)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6分
(5)材料四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2分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2016-12-12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四川绵阳南山中学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人很讲究“忠”和“孝”,世人皆知的日本“企业精神“(“集体主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忠”的价值基础上。日本曾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在明治维新时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因其具有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独特理念,日本才能路上其成功的现代化之路。

——摘自百度百科和(美)斯塔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文明,迈出近代化的步代;其改革的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在世界文明史上均属罕见,它超过了19世纪的埃及阿里改革,甚至超过了18世纪做国的彼得大帝改革。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是怎样体现“东方道德、西方技艺”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治维新改革的特点?
2020-07-0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风物长宜放眼量。
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夫病症既变,宜用新方;岁步既更,宜革旧历。”

上述表格中的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016-12-12更新 | 9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3月统测文综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 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 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 由选举产生的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 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1742年,沃波尔失去下院多数的信任,被迫率内阁全体 辞职。1784年,小威廉•皮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专权倾向,因当时有不少议员 被国王收买,皮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最终改革得到议会的大力支持,小皮特得以继续 主持内阁17年。这些民主原则的确立,使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成为现代世界 的开拓者。

——摘编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 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 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 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轧、权力配合的缺失。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材料三   进入19世纪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 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 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以统一为 名限制自由,调和君权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利用普鲁士的经济优势,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 年击败奥地利(见普奥战争"成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 德诸邦。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内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中央权力的分权与制衡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的影响。
2020-01-0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俾斯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德国成为世界教育界瞩目的中心……国家还瞄准那些对国民经济特别是重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从1870年至1900年,德国的工业发展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德国正是在这期间“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一些作为“未来”工业时代标志的新兴产业,像电气工业、化学工业、光学工业等,都得到最早的开发和扶持。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二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解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德)路德维希·艾哈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1870年至1900年,德国的工业发展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的原因。结合所学各举一项发明,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在能源和交通领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战后联邦德国推行什么经济发展模式?结合所学,指出“国家的主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019-10-1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发现日本社会变革具有自己的特征,那就是革命被改良所取代。明治维新使近代日本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之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并跻身列强之林。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在德川幕府版籍奉还、王政复古的前提下进行的,近代日本构建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但正如幕府成立以来万世一系的天皇一直都没能真正掌权一样,近代的日本天皇也没能成为决策的真正核心,先是藩阀、后是军阀,控制着近代日本的政军大权。……日本除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在政治法律制度上创立起近代国家框架。另外,在构建教育体系和转变思维模式上,日本也做了不少功课。……日本在古代曾吸收中国文化,实施和魂汉才的改革开放路线。近代以来,汹涌的西化大潮让日本无力抵挡,要想摆脱被殖民化的厄运就必须与列强为伍,并导入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为此,必须排除作为虚学的理学,由西方的实学取而代之。明治政府的一些高官和智囊对于西方文化也是来者不拒并极端发挥,……西化派的极端做法遭到传统派的抨击,国粹派诞生并主张恢复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标准。

——王屏《近代日本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一般认为,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危机。在这个事情之前,清政府对国内的统治还相当稳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还远没有成气候,暴力革命的主张不得人心……新政的前几年,还未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主要涉及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废科举兴学堂、倡办实业等方面,当然,政府部门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外务部的设立。这些措施大都得到执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比戊戌年只打雷不下雨的改革要实在很多。

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宪政,政治改革被提上日程。统治阶层的想法其实很明确,就是既想迎合人们改革的呼声,又能保证皇权的延续巩固。考察团回国给慈禧报告,当然也尽可能捡好听的话讲,以打消她对立宪的犹疑;为皇家利益计,清政府自然选择德式君主立宪制为模板,开展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和慈禧的先后离世,使得这个改革的变数大增。……之后登台的载沣等人,甫一掌权,就开始自掘坟墓。罢免袁世凯,收军权,就是第一步臭棋。之后跟着上,铁路国有、皇族内阁,终于将清王朝的气数掐断。本来,宪政的方向是要限权、分权,但他们做的却是抓权、集权,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做得火急火燎,极不高明。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使1860年代以来支撑了清王朝半壁江山、一直对清王朝保持忠心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与清廷离心离德了。

——摘编自360百科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日本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不同?并谈一谈由此得到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刚成立时,参与维新的功臣——多是些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充满对欧美社会的美好憧憬,决心把西方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到规范制度统统搬进日本……正如伊藤博文在启程之初草拟《奉命使节要点》中所写: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二   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改革的目标。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日本学习西方的异同。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日:“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令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摘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1)文中划线部分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______。概括毕士麻克提出观点的依据,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发出感慨的原因。
材料二 1911年……那一种共和政体是一十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谈谈你对“它在中国的历史……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的理解。
材料三近百年的中华民裢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连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3)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联系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