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的扩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两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材料三:1898年夏(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彻底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百日维新”……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他们密谋策划,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她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图片,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的态度,说明改革对两国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南北之间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制鞋、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南部地区自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以种植烟草、蓝靛和棉花为主,这里不仅有充足的阳光,而且有着大批从事种植业的廉价劳动力——奴隶。他们在监工皮鞭的鞭笞下艰辛地劳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家人甚至妻离子散。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年4月,南北战争爆发,这次战争人员伤亡超过美国参加的历次战争。胜利是几百万青年人决心牺牲他们的生命来维护国家的完整在战场上取得的。

材料二 在国民党统治中国的22年中,名义上是统一的“国民政府”,实际上派系林立,战争连绵不断。其中,中原大战就战争规模、延续时间、战区面积、损失程度等方面看,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较大规模的军阀混战。中原大战于1930年5月拉开序幕,它是国民党内以阎锡山为首的地方实力派为瓜分地盘、争夺政权而与蒋介石展开的一场相互厮杀。大战历时7个多月,双方动员兵力110万人以上,支出军费5亿多元,死伤30多万人,战火波及20多省。以阎锡山为首的反蒋派最终败北,蒋介石在军事上打败了对手后,重新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中原大战与美国南北战争的不同之处,并谈谈启示。
2019-06-14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湖南师大附属五雅中学2021届高三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019-06-08更新 | 5191次组卷 | 26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材料二   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他们在16世纪前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今天美国境内有300多个印第安保留地,是政府划拨给印第安原住民集中居住的土地,主要分布于美国的西部和中北部。从20世纪中期开始,印第安人在保留地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包括宗教自由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但联邦政府和美国国会仍对保留地拥有最高的“父权”(后改称为“托管权”),拥有最高司法和行政权。

——摘编自曾向红《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制度现状研究》

材料三   60年前的那场民主改革彻底打碎了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西藏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西藏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帮助西藏经济发展,仅2017年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转移支付就高达1500亿元(人均4万余元)。

——摘编自《西藏日报》2019年4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第安保留地”制度出现的历史背景。
(3)结合三段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民族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019-05-27更新 | 683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明治政府首以公历代替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珠,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心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推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封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源于此。

——摘编自康有为《应召统筹全局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皇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8年明治政府提出“文明开化”的改革口号求“破除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确立了教育发展的总方向。

1872年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学制》主要模仿法国。提出普及小学教育,同时重视发展实业教育。

《学制》有许多内容严重脱离日本的国情,致使就学率达不到预期指标。1879年政府颁布了《教育令》,《教育令》主要模仿美国,改变了《学制》所规定的划一的中央集权体制,强调地方分权和尊重多样性和自由主义。但在自由的名义下,政府的教育受到轻视,小学入学率反而下降,还出现教育内容反动的现象。

1880年政府颁布《改正教育令》,强化了町村设置小学的义务,严格了对就学义务的规定,加强了教育行政权,并将修身课提到各科之首,以强化“尊祖训、明忠孝、学孔道”的道德教育,初步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立法指导思想。1885年又颁布一系列《学校令》,主要吸收了普鲁士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善良臣民”的道德教育。

1890年以天皇名义颁布《教育敕语》,规定日本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臣民“重国宪”,“遵国法”,“义勇奉公,以辅佐天壤无穷之皇运。”《教育敕语》的颁布,标志着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完成。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教育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要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地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摘编自唐纳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

材料二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2019-03-27更新 | 564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发现日本社会变革具有自己的特征,那就是革命被改良所取代。明治维新使近代日本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之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并跻身列强之林。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在德川幕府版籍奉还、王政复古的前提下进行的,近代日本构建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但正如幕府成立以来万世一系的天皇一直都没能真正掌权一样,近代的日本天皇也没能成为决策的真正核心,先是藩阀、后是军阀,控制着近代日本的政军大权。……日本除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在政治法律制度上创立起近代国家框架。另外,在构建教育体系和转变思维模式上,日本也做了不少功课。……日本在古代曾吸收中国文化,实施和魂汉才的改革开放路线。近代以来,汹涌的西化大潮让日本无力抵挡,要想摆脱被殖民化的厄运就必须与列强为伍,并导入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为此,必须排除作为虚学的理学,由西方的实学取而代之。明治政府的一些高官和智囊对于西方文化也是来者不拒并极端发挥,……西化派的极端做法遭到传统派的抨击,国粹派诞生并主张恢复日本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标准。

——王屏《近代日本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材料二   一般认为,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给清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危机。在这个事情之前,清政府对国内的统治还相当稳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还远没有成气候,暴力革命的主张不得人心……新政的前几年,还未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主要涉及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废科举兴学堂、倡办实业等方面,当然,政府部门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外务部的设立。这些措施大都得到执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比戊戌年只打雷不下雨的改革要实在很多。

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宪政,政治改革被提上日程。统治阶层的想法其实很明确,就是既想迎合人们改革的呼声,又能保证皇权的延续巩固。考察团回国给慈禧报告,当然也尽可能捡好听的话讲,以打消她对立宪的犹疑;为皇家利益计,清政府自然选择德式君主立宪制为模板,开展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和慈禧的先后离世,使得这个改革的变数大增。……之后登台的载沣等人,甫一掌权,就开始自掘坟墓。罢免袁世凯,收军权,就是第一步臭棋。之后跟着上,铁路国有、皇族内阁,终于将清王朝的气数掐断。本来,宪政的方向是要限权、分权,但他们做的却是抓权、集权,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做得火急火燎,极不高明。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使1860年代以来支撑了清王朝半壁江山、一直对清王朝保持忠心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与清廷离心离德了。

——摘编自360百科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日本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不同?并谈一谈由此得到的启示?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19世纪中晚期,东西方一些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近代史上的社会变革言论摘要

序号言论
“如果没有相当多的赔偿或者自愿的让步,地主就不可能从农民那里取得法律上规定让他们得到的权利。如果使用地主的土地而不因此履行相应的义务,则是违反任何一种正义性的。”
“断然废除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其核心者,唯“脱亚”二字而已。”
“今欧、日之强,皆以开国会行立宪之故。皇上翕受嘉谟,毅然断行,此……生民之幸也。请即定立宪为国体,预定国会之期,明诏布告天下。”

请回答:

(1)依次写出材料中三则言论所对应的三个国家。

(2)依据材料,依次分别指国家在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它们扫除障碍的相同手段是什么?

(3)据材料分别依次指出三国社会变革的核心理念。

10 . 近代美国和德国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力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按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二 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其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中的大多数人手中。但宪法第五条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或2/3以上的州议会提出请求,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 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美国议会民主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新模式。据材料二,归纳美国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近代美、德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