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1904年,在圣路易斯世博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电气馆。这里展示着新兴电子产品,特别是用电子灶烹饪食物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者可用电话与芝加哥、春田和堪萨斯通话。电气馆的出现(     
A.依赖于近代自然科学进步B.推动了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D.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
2022-07-2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教会认为黑夜代表罪恶和危险,每当夜色降临,欧洲各地城市会实施宵禁。1617世纪,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赌博、跳舞等晚间娱乐活动已是宫廷贵族日常生活。17世纪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英国咖啡馆、餐厅、小酒馆可以通宵开放。18世纪是欧洲城市夜晚急剧变化的时期,一些城市夜晚也不再关闭域门,甚至连城墙都推倒了。进入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夜晚的拱廊遍布汽灯,灯火辉煌,是巴黎最大的购物场所。伦敦也出现了斯特兰德广场、莱斯特广场和皮卡迪利广场三大夜生活商贸中心。

材料二   进入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其间用餐时间只有40分钟。类似的状况引发了劳工群体的抵抗。在这一时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材料三   人类在黑夜的很多活动其实都具有经济意义,无论是夜生活的兴起,还是夜间劳动,本质上都是夜间的经济活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欧洲夜间生产劳动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欧洲近代夜间经济活动。
2022-07-09更新 | 554次组卷 | 12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四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恩格斯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提出,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而应该彻底铲除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19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恩格斯也开始接受议会斗争作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方式之一。这表明
A.代议制已臻于完善B.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C.工人运动走向低潮D.马、恩放弃暴力斗争
4 . 根据一份19世纪40年代的记录,当时英国工人吃的主要是面包,偶尔有少量肉类。到1880年,普通英国工人家庭日常食物增加了果酱、人造黄油、蛋类、咖啡、牛奶、可可,来自澳洲、美洲的航运冻肉等丰富了英国工人的餐桌。上述变化源于
A.贫富差距的缩小B.福利制度的完善C.工业革命的开展D.宪章运动的推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是1828年的一幅英国漫画,描绘了一位女士在显微镜前观察水滴中游泳的怪物。顶部字母写的是“微观世界,献给伦敦自来水公司”;底部字母写的是“怪兽之汤,泰晤士水务公司”。漫画反映了
A.近代科技产品广泛运用B.化学工业发展造成污染
C.现代主义美术作品流行D.市民公共卫生观念加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发展教育。西周时期就有“学在官府”之说,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垫、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款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官学与私学的发展为科举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美国大力支持私立学校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公办教育。1852年,美国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南北战争前,27个州中已有25个州设立了州立大学。南北战争后,各州普遍开办了公立中学。中高等教育中普遍去掉了神学内容,而增设了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科目。从1870年至1890年美国普及教育经费增加了120%以上。1862年,奕䜣持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外语学校——京师同文馆。此后洋务派还创办了天津电报学堂、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与此同时,中国留学教育也得到发展。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120名学生赴美留学。

——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通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接管了教会学校、各级各类学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20世纪50年代,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摘编自王绘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中美教育政策存在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政策。
7 . 1820年欧洲内部各国乃至跨大西洋的大宗商品价格差降到不足30%;1840年至1901年世界运输价格下降了70%:1820—1850年,世界贸易额以大约年均2.3%的速度增长,1850—1870年间的增长速度大约5%。材料反映了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
C.资本原始积累完成D.东西方经济交流密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晚期有数千万人口从欧洲移居到世界各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世界各地物种交流频繁B.欧洲人口流动规模巨大
C.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D.世界朝着均衡趋势发展
9 . 据统计,1902年,德国有4000个化学家,大学毕业的占84%;而英国有1500人,大学毕业生占34%,其中一半是在国外上的大学,有机化学的研究队伍则是后继无人。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生产转型面临困境B.教育研究相对落后
C.工业发展速度下降D.企业规模日益缩小
10 . 近代某西方经济业家说,“无须任何法律干预,人的私利和七情六欲就能诱导他们去剖分和分配似一个社会的存在,并尽可能在社会各行各业中按照一种服符合全社会利益的比例而进行,“这一思想
A.侧称了自然权利的学说B.是对自由主义经济规则的认知
C.质疑了议会的立法行为D.旨在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和私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