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地球村”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路改变了英国社会,这不仅体现在成百倍的运输量、数十倍提高的运行速度上,也体现在把全国交织成一张铁路网,从而把各地区不分远近连成一体。

——钱乘旦、许杰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河南道监察御史余联沅奏、近闻广东商人陈承德等票请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明国由天津至通州接造铁路,招股兴办,并许将来推广建造,是李鸿章以为大利所在也。第就近日所闻于众论者,若铁路一开,有害于舟车,有害于田野,有害于风俗,有害于财用,只利于洋人奸民。请下六部九卿会议具奏,是否可行,不必以李鸿章一人之言为据,毅然停止,天下幸甚。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晚清经济史事编年》

材料三   1908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开始生产T型汽车。T型汽车因使用T型发动机而得名。这款汽车以价格低廉、性能优越著称。截至1927年,福特汽车公司共生产了约1500万辆T型汽车,产量达到世界汽车产量的一半。昔日富豪的奢侈品进入了普通大众的家庭,甚至在乡间农舍,人们也能见到T型汽车的身影。T型汽车的外形很少改变,从1914年起,T型汽车一律被漆成黑色,独特的外形和统一的颜色成为它鲜明的特征。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涉及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铁路在英国出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铁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余联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造汽车需要哪些基础工业部门的配合;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所发挥的作用。
2024-05-1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1
2 . 交流·联系·发展

亚历山大崇尚东方宫廷礼节,要求大臣行东方式的匍伏礼。他享用东方君主的服饰,身穿米底人的服装,头戴波斯王冠。亚历山大继承了波斯帝国的专制政体,保留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设立总督等地方官职。他曾将三万波斯青年带到苏撒,按马其顿军训制进行训练,编入马其顿军队。亚历山大积极倡导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凡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

——摘编自李丽玲《浅析亚历山大统治政策与希腊化文明的形成》


(1)依据材料,概括亚历山大促进文明交流的措施。

1518321日,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

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

——周一良等《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2)依据材料和所学,简述麦哲伦远航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19世纪的国际贸易中,欧洲国家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品,其中最重要的是机器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取代了印度、中国等国的传统手工纺织品。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工业原料,如棉花、生丝等,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香料、茶叶等特产。19世纪后期,随着列强的资本输出,蒸汽机、机车、铁轨等机器设备和金属制品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3)依据材料,指出国际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今天的电子通信技术使得时间和空间变得模糊,通过无线电、电视、传真机和联网的计算机迅速传递信息,使世界成为“地球村”。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了经济增长质量,推动了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也带给了人们更加便利的生活。

这个新的互相联系的世界也遭到了某些人的批评。例如,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病毒、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它让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计算机语言以及英语的冲击,一个具体的影响就是英语成为全球通信体系的主要语言,这实际上将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语言限制在小范围内。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


(4)指出上述材料反映的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谈谈你对这一趋势的看法。
2024-01-1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近代西欧经济

材料一   中古后期到近代前期西欧重要经济现象或经济事件选摘   

时间经济现象或经济事件
14世纪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贵族领主的土地,建立租地农场,雇佣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二百多家手工工场,30000多雇佣工人。
16世纪荷兰人开始从海外进口香料之后,意大利的威尼斯失去其垄断地位,西欧国家可以经大西洋前往世界各地。
1521年—1600秘鲁和墨西哥的矿山出产了1.8万吨白银和200吨黄金,流入西班牙等西欧国家。
1536年—1635价值2.54亿英镑的金银流入欧洲,是西欧原有金银总储量的7倍以上,大量金银流入引起物价飞涨。
1564英国的一家手工工场,在一个大房间(车间)里,安放了200台织机,同时有200名织工进行操作生产。
1680年—1720越来越多的土地所有者迫于竞争将土地交给租地农场主经营;个体农民受资本主义大农场排挤,纷纷破产。

材料二   在近代前期的商业资本主义时期,欧洲国家占有殖民地越多就意味着占有的财富越多。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采取最简单、最野蛮的暴力手段,公开劫掠金银财富;各宗主国限制其殖民地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宗主国的特权性贸易公司垄断其殖民地的贸易。西方国家之间争夺殖民霸权与海上霸权也成为殖民政策的重要内容。

工业革命后,西方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在“自由贸易”的招牌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剧了殖民扩张与掠夺。在印度,英国机器生产的质优价廉的棉织品充斥市场,使印度的传统手工纺织业急速衰退;原棉大批输往英国,以抵偿英国大宗输入的工业品的价额,殖民当局规定由英国输入的货物税率为2.5%,有的甚至免税。西方列强将殖民地作为其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摘编自王韵华《略论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演变》


(1)阅读材料一,概括材料中的史实所反映的近代早期西欧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时代特征或趋势,任选其中的一个特征或趋势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商业资本主义时期与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特点的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2023-05-30更新 | 645次组卷 | 9卷引用: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商业市场骤然拓展,资本原始积累呈现出对内盘剥和海外殖民掠夺交织在一起的样态。最先推行殖民政策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它们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随后,荷兰、法国、英国、美国相继走上殖民掠夺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言:“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据相关资料统计,1503年至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攫取的有据可查的白银和黄金分别是18600吨和200吨。与此同时,葡萄牙人也从巴西掠夺了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金刚石。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便要索取的第一件东西。”

——摘编自王增智《掠夺是资本主义殖民的本质》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繁荣崩盘,造成了1874年至1893年的“经济大萧条”。在此种背景下,各大国竞相扑向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争夺原材料、扩大领土和保护市场。1876年,欧洲国家统治下的殖民地还不到非洲的10%,但到1900年,则达到90%以上,这个典型的帝国主义时代是空前的。尽管当地人民对侵略者进行了英勇而机智的抵抗,但他们遭遇了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和配备先进武器的专业化军队,因而造成大量伤亡。由于欧洲殖民的大力推动,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1913年各个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强国出现了一次经济繁荣。列宁在1920年分析说:“一小撮‘先进’国家把资本主义变成了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进行殖民压迫和经济掠夺的世界体系。”

——摘编自布莱恩.S·罗珀《民主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早期的资本扩张相比,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在方式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殖民活动产生的作用。
2023-07-05更新 | 175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

材料一   西方国家对印度的殖民历程示意图


材料二   印度民族主义者最大的不满就是英国统治造成的贫困,英国为了掠夺印度的农业资源并以印度作为英国商品出口市场,阻碍印度的工业化进程。与此观点相反,经济史学家莫里斯·D·莫里斯认为,印度之所以没有产生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因为19世纪的印度还不具备资本、市场和政治基础等先决条件,这种观点颇具说服力。大多数经济决策是由印度及外国的私人资本家作出的,他们投资于回报率最高的地方,通常是贸易而不是工业。他们的兴趣不在解决贫困上,政府本身对经济采取不干涉政策。

——【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著《20世纪史》


(1)依据材料一的地图,结合历史背景,简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印度贫困原因的两种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
2023-04-07更新 | 199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欧洲城市发展

材料一   

左图是中古后期法国北部城市圣奥梅尔的城市印章正面,展示的是负责城市审判的议员。圣奥梅尔城市制定的章程被认为是最早的商业行会章程,包括了促进城市共同体形成并发展的各种规定,如维持城市秩序、禁止城市内的暴力行为,为城市道路和城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筹集资金等。——摘编自[日]河原温 《图说中世纪生活史》

材料二

176O 年前,英国的城市居民有的还从事 农业,有的虽是手工业工人,但一般还租几英亩地,把农活作为一种副业。此外,居民里还有手工工场主、商人、银行家、房地产 者……等等。工业革命之后,一般说,工人阶级占居民的四分之三左右,资本主义城市的实际主人:工业家、金融家、靠年金或红利过 活者、房地产主……等等,约占居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此外,还有少量的小资产阶级如小商人和人数极少的手工业者。

——摘编自庄解忧《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的发展》

据统计,1785 年,在英格兰和苏格兰, 除伦敦以外,五万人以上的城市只有三个;七十年以后,这样规模的大不列颠城市已经有了三十一个。
在这些新兴城市中,最突出的是兰开夏郡的曼彻斯特。在棉纺织厂出现之前,曼彻 斯特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商业中心。尽管它的历史悠久,但是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曼彻斯特的人口,从 1772 年的二万五千人增至 1851年的四十五万五千人,成为第一个最著名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古后期西欧城市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英国城市发展变化与工业革命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7 . 变迁中的英美

材料一 英法“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税法,以缓解巨 大的财政压力。1765 年,英国政府通过《印花税法》,要求殖民地的报纸、法律文书、保险 单甚至扑克牌上都要贴上税票。这几乎影响到所有居民,遭到了强烈反对。九个殖民地议 会的代表在纽约召开大会,提出“无代表不纳税”。会上还有人宣称:“我们应当站在天赋 权利这个共同的立场上……我们所有的人都是美利坚人。”英国政府被迫废除《印花税法》, 但声明议会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权制定约束殖民地的法令,随后又推出其它征税法案。1776 ,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

材料二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贸易垄断政策,禁止其发展某些产业,某些产品只能 销往母国。1776 年,亚当·斯密抨击这种政策阻碍了自由竞争,损害国家利益。皮特政府 执政时期推行自由贸易政策。1788 1792 年,英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增加了 2.5 倍,其中工业制成品占 87%18 世纪晚期,英国从印度获得更多领土,并努力建立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寻求更多的商埠和市场。19 世纪上半期,英国与多个国家签订自由贸易条约。“反谷物法同盟”指出:“自由贸易原则是将外国变为我们宝贵殖民地极好的方式,而我们也不必负担统治他们的责任。”随着 1846 年《谷物法》被废除,许多商品取消关税,马克思称其为“自由贸易在 19 世纪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


(1)阅读材料一,从民众反印花税的斗争过程,概括北美殖民地走向独立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 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中期英国对外贸易政策有何变化, 并分析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3-01-09更新 | 267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食物物种交流,世界市场

材料一 公元前9000年左右,小麦、大麦在西亚开始栽培;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传入欧洲;至迟到公元前2500-2000年间,小麦传入中国;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通过丝绸之路,葡萄、首蓿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物种大交换”示意图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咖啡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意思是植物饮料。咖啡树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在公元15世纪以前,咖啡的种植和生产一直为阿拉伯人所垄断。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因大量生产而价格下降的咖啡开始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饮料。

欧洲的第一家咖啡馆于165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建立,咖啡馆随之在欧洲风起云涌,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2)对“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三

即使是世界上最偏远之地,如今也开始被先进的交通工具联系在一起,……他们包括:铁路、汽船、电报。……详细的地图(绝大多数是为军事目的而制)已经可在许多先进国家中看到。……甚至也把那些地理上极其遥远的地区拉入到整体世界之中,使两者之间产生直接而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联系。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时间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2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1700年,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一个,到了1911年,这样的城市已经接近30个,其中大多数处于工业化的英格兰中部地区。

工人们用血汗增加了资本的利润,换来的却是贫富的严重分化,社会的强烈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体现在生活方式、住房、医疗、健康等各个方面。如这时欧洲所有城市开始出现资产阶级居住区与工人居住区的区别,简称为豪华的西区和贫困的东区

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提出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观点。

(3)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结合所学任选两个角度(或自拟两个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
2023-01-06更新 | 29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德国崛起之路

材料一


材料二   帝国政府把国家经济发展重点放在扩充军备方面,军事交通运输业和军需工业的膨胀,带动了钢铁、机械、冶炼等重工业部门的发展。1873年帝国政府公布货币法,规定1875年元旦起帝国马克成为惟一支付手段,同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商业法、营业自由法、统一度量衡法等。1883年颁布疾病保险法令,保险费30%由雇主、70%由工人缴纳;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规定保险法费全部由雇主缴纳;1889年颁布的残废和老年保险法,保险费由国家、雇主和工人缴纳。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德国崛起的路径。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19世纪德国崛起的原因。
2022-12-04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商业贸易和工业革命

材料一   16世纪末期开始,大西洋沿岸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甘薯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成了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在面向亚洲的贸易中,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奴隶贸易是非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一个巨大的商路网,商品有规律地流动着,这个商路网构成了以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为中心的欧洲的再销售系统。

1718世纪,荷兰和英国逐渐成为商业强国,伦敦和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贸易的最大中心。与贸易有关的银行业、保险业、船舶制造业和港口建设业各行业活动增加了,收入和人口的增加创造了一个需求量不断上升的市场环境,在利润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对发明和技术革新感兴趣。

材料二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小工业创造了中间阶级,大工业创造了工人阶级,并把中间阶级的少数选民拥上宝座。但是,这只是为了有朝一日更有把握地推翻他们。目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的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在下图中描绘出全球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路线示意图,并概括近代商业贸易的特点及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
2023-01-06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