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7 道试题
1 . 人们常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事件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
认识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一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着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他们建立了巴黎的专制共和国。对于他们,智慧不够,就由充沛的暴力来补充。...国民会议的改进乃是表面上的,他们的错误则是根本性的。

——(英)柏克《论法国大革命》

夫法国大革命,实近世欧洲第一大事也。岂唯近世,盖古往今来,未尝有焉矣。迄唯欧洲,盖天下万国,未尝有焉矣!结数千年专制之局,开百年来自由之治,其余波亘八十余年,其影响及数十国土。..使千百年后之史家,永以为人类新纪元之一纪念物。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上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工业化和都市化带来的垃圾、下水道、供水以及居住等问题,1842年,英国人埃德温·查德威克率先提出治理公共卫生。基于当时瘴气和接触传染的医学观念,此时的公共卫生对因营养不良和恶劣居住条件引发的天花、伤寒和慢性病尤为重视。19世纪中叶,公共卫生改革者声称,工人阶级不良的健康状况和过早死亡减损了社会劳动能力,进而降低了社会效率。他们提倡利用政府资金提升公共卫生水平,由此可减少为孤儿寡母提供的救济。19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成为非常专业化的职业:公共卫生最终接受疾病传播的细菌理论,从而建立在科学的医学基础之上;公共卫生干涉的领域从环境卫生转向家庭卫生;公共卫生运动最初的领导者几乎都是社会改革者,医生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中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杜丽红《世界现代公共卫生史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相关问题的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98—1799年        法军占领埃及

19世纪                  印度工业衰退

1800—1850年        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05—1849年        默罕默德·阿里统治埃及并提倡工业化

1835—1918年        美国企业家安德鲁·卡内基在世

1839年                  英国迫使埃及终止对棉花工业的保护

1846—1848年        美墨战争

1853年7月8日     佩里驶入东京湾

19世纪中叶            着重军事技术的日本工业化

1860年                  农民革命控制大片中国领土: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1861年                  中国“洋务运动”

1877—1900年        日本对外贸易额增长10倍

19世纪90年代       美国的钢产量两倍于英国

1895年                  日本在争夺朝鲜控制权的战争中打败中国

1900年                  9个欧洲城市人口超过100万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请围绕19世纪世界阶段性特征,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能体现时代特征,例如“工业化的世纪”;考生可以运用以上材料自拟论题并阐述,也可以运用19世纪其他史实自拟论题并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考生不能以示例为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江南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苏州的繁华带来了奢侈消费的风尚.使它成为当时的时尚之都,邻近的地区纷起仿效,奢侈消费风尚逐渐弥漫于苏松杭嘉湖诸府所属各县各市镇,并通过频繁往返于各地的商人为媒介,很快向各地散播。在奢侈性消费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王公贵族和上层士绅。他们集特权和财富于一身,成为晚明奢侈商业的最大受益者,并在权力的庇护下,抢占商机,与此同时,商人通过与士大夫相结交攀附,逐渐跻身士绅之列。这一潮流催生出晚明乃至整个帝制晚期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那就是绅商,这个阶层将权力与财富相结合,成为明清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士大夫热衷于奢侈商业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可谓利弊兼有,而绅商形成的另一途径,即由商入仕,则可帮助我们解读何以中国商人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阶级意识。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等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英国消费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预示着现代社会给人类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和精神愉悦。各种奢侈品如茶、咖啡饮品、食糖、郁金香、衣帽、珠宝、银质盘碟、精致家具以及其他新潮商品充斥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领域。一种感官和精神上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也被前所未有的刺激起来,弥漫着整个英国社会。17 世纪末到19世纪初,奢侈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不断由贵族阶层下移到富有的中产阶级及社会下层。由于奢侈品多是与人们追求优雅、精致以及愉悦生活方式分不开的,所以奢侈消费追求直接刺激了奢侈行业的发展。18 世纪英国奢侈品制造业有丝绸行业、陶瓷工业,甚至到制鞋业、帽子业以及马车制造业等。18 世纪英国最有名的两个金属制品中心是伯明翰和谢菲尔德,伯明翰以五金制品和小玩意闻名欧洲,谢菲尔德以刀叉制品闻名,其中伯明翰制造的各种工业品在欧洲和美洲市场深深烙上了“英国制造”的特性。

——摘编自曹瑞臣《论海外奢侈品消费对近代英国社会的推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以来督侈消费风尚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与近代英国暂侈风尚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2022-11-04更新 | 520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考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粮食产量获得较大增长,成为粮食净出口国。但到了19世纪,英国却逐渐从粮食出口国转化为粮食进口国。到19世纪中期.进口粮食占了消费的六分之一以上。这反映了英国(          
A.对外贸易出现逆差B.技术革新未延伸到农业领域
C.经济的脆弱性显现D.工业革命引发经济结构变化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很多个世纪里,欧洲依赖的都是印度的平纹细布、印花布等广大消费品,因而欧洲的贵金属通过棉纺织品等贸易最终流入印度。印度纺织品的输入不可阻挡,威胁着英国的传统行业——毛纺织业。为此,英国政府实施重商主义政策,借助国家的力量,帮助本国商人减少市场上的阻碍。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工具——东印度公司——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在印度的行径被称为“强盗式的贸易”,他们对印度货物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正是在这种“内外夹攻”以及英国大机器生产对它的反出口的背景下,印度的棉纺织业被摧毁了。到19世纪,英国的棉纺织业进入繁盛时期。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17601860)》

材料二   18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棉花主要产自西印度群岛、巴西、奥斯曼帝国和印度,并不会产自北美。但是一些敏锐的观察家发现,美国的环境非常适合棉花种植。在丰厚的利润刺激下,棉花种植很快推广到美国大片地区。为了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引入了成千上万的奴隶。到1830年,全美国有100万人种植棉花,其中大多数是奴隶。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其他棉花种植地区不同,美国种植园主不仅有着不受限制的土地、劳工和资本供应,还有着无与伦比的政治权利……在南方政客的支持下,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有些是从外国政府那里获得的,有些则是通过武力逼迫美洲印第安人获得的。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纵观一些西方国家的棉花产业,其历史实际上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是一部充满掠夺的历史。其中,以美国为代表,奴隶制、强迫劳动对棉花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美国棉花产业的发展与奴隶制》


(1)分析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进入繁盛期的原因。
(2)概括近代美国棉花种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3)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棉纺织业发展的认识。
7 . 19世纪中期,德国工人工资极低,商品成本非常低廉,其价格在世界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德国人仿制英国产品,然后当作廉价处理商品倾销到英国本土及殖民地。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对《商品法》的修改,要求所有进入英国本土和殖民地市场的德国产品必须注明“德国制造”。这反映出(     
A.英国出现大规模经济衰退B.国际经济竞争加剧
C.工业革命促进了市场开拓D.列强殖民争夺激烈
8 . 德意志帝国时期,除新兴的技术学院担任应用科学研究的任务,大学也创办了应用科学研究所。应用电工学,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研究所的创办是工程学和纯科学相结合的尝试;新的农学研究所则反映了科学和农业之间必不可少的关系。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德国(     
A.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B.经济发展依赖于教育的进步
C.成为世界科技发展中心D.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工业革命冲击了农业和传统手工业,为寻求就业,大量劳动力进入新兴工业聚集区,这导致了两方面问题的出现:一,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很多劳动力,但一些农村人口失去生计而成为“危险的职业讨饭阶级”;二,许多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和身体等原因,不能获得工作,而且由于各地区的劳动力分布不均衡,劳动力过剩的地方会出现失业、贫困现象。1782年,英国议会通过《吉尔伯特法》对贫民实行“院外救济”。1795年,英国实施“斯宾汉姆制度”,根据食品价格决定基本工资标准,对不能达到这一基本工资标准者,由政府给予救济补贴。19世纪中叶,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斯宾汉姆制度提出批评,认为这种制度有可能带来英国人口无节制的增长,强烈要求对济贫法制度进行改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主要内容有:18377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将救济对象严格局限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幼身上;废除以教区为单位的救济行政,实行中央督导制,组建济贫法实施委员会管理救济工作。

——摘编自《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劳动力政策及其特点》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的内容,并对《新济贫法》进行评价。
10 . 英国工业革命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对分化引发的严重后果,有识者都已经预感到了,社会解体的威胁也已经被各种政治色彩的人都看到。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A.变革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B.导致贫富不均,加大变革难度
C.激化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变革D.壮大资产阶级,形成责任内阁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