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5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19世纪后半期)用剑桥大学和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的标准来衡量,美国的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并不突出,它们实际上提供了培育工程技术人员的系统教育,而步入英国技工行业的唯一办法是通过学徒制度。德意志在这方面是依靠良好的中等学校,而非大学。其旨在(     
A.指出英国学徒制度的局限B.探讨美德领先的深层原因
C.比较西方各国的教育制度D.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7日内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现代革命”是指过去1000年里,特别是过去300年里,人类历史发生的更迅速、更具本质性的转型。关于经济领域发生“现代革命”的动力存在的多种解释,如表。

解释视角基本观点
地理论“偶然”的地理因素,如煤的埋藏、距离的远近,可以解释特定国家或区域创新速度的加快。
观念论思维方式和思维态度的深刻变迁,刺激了新的商业和技术方法的产生。
商业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提高以及生产中技能、熟巧程度和判断力的进一步完善,源于相互贸易。
社会结构论每一种“生产方式”都会形成一种社会类型,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技术与一定的社会结构是相互关联的。
人口论现代世界所特有的人口增长率的突然提高是创新增长的主要刺激力量。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史导论》(200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关于经济领域“现代革命”的动力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赞同或修正材料中某一观点,也可以综合多种观点或提出自己的解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3 . 1839年,有学者写道:在这个国家里,制造业已占据统治地位,科学和工艺家喻户晓,但在年轻一代的教育课程中,人们几乎不曾注意到缺少上述科目,这无法不令我们惊讶。该学者认为(     
A.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B.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结合
C.技术的积累决定制造业前途D.工业发展导致教育的缺失
7日内更新 | 424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19世纪40年代,英国学者指出:“工业界没有可以看得见的竞争对手,只希望尽量低成本地生产,尽量广泛地销售其产品。”一部分英国人主张通过降低关税诱使他国贸易自由化,形成由英国专门制造加工他国农产品和原料品的国际劳动分工。英国人的上述观点意在(     
A.实行自由贸易B.扩大企业利润C.垄断世界工业D.深化国际分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三下·湖南长沙·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有关英国17-19世纪人口变化的统计情况(单位:万人)。

——根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16001800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情况(单位:万人)。

年份总人口城市人口乡村人口乡村农业人口乡村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占乡村人口比例
1600年411343772879076%
1700年5068542127814366%
1800年86623862831431450%

——据成德宁(英国前工业化时期的农业革命及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制表

材料三   明清之际,人口大幅度下……顺治八年(1651)约1400万,康熙五十年(1711)增至2460万。实际上所谓丁数主要是虚拟的纳税单位,远不能反映实际的人丁(成年男子)数额。……据估计康、班之际全国人口应已过亿。乾隆六年(1741),经过正式的人口调查,得数1.4亿有余。此后人口数字直线上升,乾隆二十七年(1762)超过2亿,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时,已达4.1亿。人口压力成为一个新出现但却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改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绘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较于中国,17一19世纪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7-19世纪50年代中英两国人口变化的共同趋势。
2024-04-23更新 | 177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广东卷02)-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15世纪英国封建主义经历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10661166年为第一阶段,因诺曼征服带来的军事、法律属性占据主导,经济特征被遮蔽,但仍然表现出潜在力量。11661350年为第二阶段,经济特征因盾牌钱和《买地法令》等因素出现而逐渐凸显。13501500年为第三阶段,货币支付和扈从契约的出现,表明经济特征已占据主导,这是封建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从经济视角来看,这是封建主义经济特征从被遮蔽走向外显和加强的历程,此为1115世纪英国封建主义演变的内在经济逻辑。

——摘编自黄春高《11—15世纪英国封建主义演变的经济逻辑》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巴黎兴起一种全新的社交形式——俱乐部,它与沙龙的最大不同在于成员之间相互平等。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产阶层群体日益壮大,他们在人数与消费能力方面逐渐占据主流。随着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中产阶层越来越愿意把时间与金钱花费在悠闲娱乐生活之上。人们活动范围日渐扩大,旅游业慢慢成为中产阶层可以企及的新活动,从此开启了法国人对度假的痴迷。从沙龙到露天舞会,悠闲生活方式转变的背后,是法国社会已经完成了从旧制度向现代社会的真正更迭。

——摘编自汤晓燕《十九世纪巴黎社交生活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视角分析英国封建主义经济特征从被遮蔽走向外显和加强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法国社交形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04-15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学月考历史科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40——1860 年,法国的专利授权量在西方各国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 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英国专利授权量后来居上且一路领先,甚至在 1883年超过美德两国的总和。最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法国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B.美、德率先进入“电气时代”
C.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D.科学与技术结合越来越紧密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社会史专家研究发现,19世纪中后期,巴黎的地下管网密度、供水和污水排放的总量均持续增长,大部分污水通过市政下水道排入克里希等地的塞纳河畔,对河流环境尤其下游城镇水源地的威胁与日俱增。1890年后,在城市污水总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巴黎排往塞纳河的污水量不增反降。

材料二   1885年前后,年轻的法国画家乔治·秀拉在位于巴黎西郊的塞纳河边上创作了两幅画,其中一幅名为《阿尼埃的浴场》,另一幅名为《大碗岛上的周日午后》。画中的塞纳河水面清澈,人们在河岸上休息度假,呈现出宁静和谐的场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材料三   据法国某媒体报道称,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中央政府、水务局等多方支持下,巴黎周边8省数百个城镇走到一起,在建造污水处理厂、下水管网的归并和升级改造等事务上展开协作。到1978年,在新近投入运营的3座大型处理厂的支撑下,巴黎地区的日污水处理能力跃升至180万立方米,处理率也再次突破80%。到20世纪80年代,塞纳河全流域水质得到全面改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钟孜《19世纪中叶以来塞纳河水环境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塞纳河遭到大面积污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阿尼埃的浴场》和《大碗岛上的周日午后》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看待法国相关媒体报道的客观程度?
2024-04-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24·安徽黄山·二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德国有80%的人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70%,工业只有2%。英国的工业革命触动德国官僚的神经,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1769年普鲁士建立采矿和冶金部,90年代萨克森安装第一台纺纱机、西里西亚建立第一座炼焦炉。19世纪上半叶,为防止英法工业品涌入,德国废除国内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19世纪中叶,德国又兴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将主要的工业城市连接在一起,并带动了煤炭-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统合,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经济发展起点比拉美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战争的破坏。为了巩固东亚在冷战体系中的战略前沿地位,美国为东亚实行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提供了经济援助,同时军需用品定单也为东亚开拓了产品销路。6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对加工工业产品需求上升,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拉美国家却长期恪守内向发展模式,未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深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拉美人也存在轻视劳动和创造力,忽视储蓄的价值观。同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此外有人还注意到在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

——摘编自林震《拉美和东亚现代化模式之比较》等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现代化发展逐步超过拉美的原因及其启示。
2024-04-10更新 | 181次组卷 | 7卷引用:历史(广东卷)-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23-24高三下·湖北·阶段练习
10 . 【资本积累与工业化进程】

材料一   英美等西方国家工业化起步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往往伴随着殖民地扩张、奴隶贸易以及不平等交换,在完成工业化起步的同时,往往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无业工人,引发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二战后,日本工业生产不足30年代的一半,贸易发展停滞不前,通货膨胀盛行,经济秩序混乱……1948年,美国国会成立了1.5亿美元的“自然纤维周转资金”,资助日本发展纺织业生产;通过“美元对等资金”向日本贷款8.6亿美元;1954——1955年提供了2.16亿美元的贷款;1958年通过世界银行向日本提供了2.5亿美元贷款……此外,美国私人资本也大量涌入日本,成为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的完成,保证了农村经济剩余不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占有,保证了农村剩余最大限度留在国内,为国家将农村经济剩余集中起来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做了准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

——摘编自何二龙、孙蚌珠《土地、城乡关系及中国式工业化》

材料二

年份

第一产业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占比(%)

第二产业产值(亿元)

第二产业占比(%)

第一产业就人口占比(%)

人口城镇化率(%)

1952

346.0

51.0

141.8

20.9

83.5

12.46

1957

433.9

40.6

317.0

29.6

81.2

15.39

1977

950.6

29.5

1509.1

46.9

74.5

17.55

1987

3233.0

26.8

5251.6

43.6

60.0

25.32

1997

14441.9

18.3

37543.0

47.5

49.9

31.91

2007

28627.0

11.1

124799.0

48.5

40.8

45.89

2017

65467.6

7.9

334622.6

40.5

27.0

58.52

——摘编自任保平、张星星《新中国70年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演进及其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资本积累的英美模式、日本模式和中国模式的特点,并分析中国模式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工业化进程。
2024-04-04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广东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