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在19世纪70年代,英国很多城市都已建有公立公园,这些公园的兴建主体多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慈善家们。而在1870年以后,公立公园的兴建主体则变为地方资产阶级代表的议会。这说明(     
A.英国公共休闲始于工业革命时期B.政府将改善民生放在首位
C.工业化推动英国政府职能的发展D.工业革命影响了体育方式
2024-02-08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西北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统计,美国在1850年只有41家工厂的资本达到250万美元。而到20世纪初,1904年已有440个大托拉斯,资金近204亿美元,控制着1528个大企业;190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创办资本为1250万美元;1919年全国有6家拥有10亿美元的公司。这一变化反映出,此时期美国(     
A.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B.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C.垄断组织的形成具有双重性的影响D.重视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问题
3 . 虽然19世纪后期的英国有不少发明,但蒸汽时代的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依然居于主流。到19世纪末,英国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英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的主要背景是(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经济侵略的利器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
C.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程度不断加深D.宗教改革宣扬了勤俭节约的伦理观
2023-09-01更新 | 295次组卷 | 8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世纪上半叶,部分企业家、商人、金融家、船主等从业者被英国国王封赐爵位。如1835年,金融家亚历山大巴林被封为阿什伯顿男爵,1856年工厂主爱德华斯特拉特被封为贝尔珀男爵。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A.君主立宪体制的逐步完善B.世袭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C.工商业阶层开始掌握政权D.经济发展影响阶级关系
2023-07-22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48年欧洲革命是在多个国家爆发的,几乎同时发生,具有很强的“国际性”,但革命并没有欧洲范围的统一领导力量。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而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却是革命的主力军。由此可知,1848年革命(     
A.一定程度属于无产阶级革命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有利于国际工人组织的形成D.壮大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又被称为“白金”、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       印度、美洲、非洲局部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非洲东部。16世纪,哥伦布和达·伽马的成功探索,使棉花贸易从地中海转移至大西洋,欧洲的棉花产业衰落。17世纪初,印度纺织品的贸易落入英国人手中。欧洲商人受益于欧洲国家对越来越广的印度领土的政治控制,强迫纺织工人以低价为他们的公司工作,同时垄断市场,从贸易者逐渐变成了统治者。

珍妃纺纱机问世之后,家庭纺织作坊被摧毁,人们被迫进工厂谋生。新棉花帝国的劳工队伍包括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劳工、欧洲和北美纺织厂的工区的各式劳工。在此过程中,英国在全球棉纺织业生产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强化。美国废除奴隶制后,英国不能再依靠北美的奴隶生产棉花,因此印度、埃及村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棉花种植区,并成为其棉纺织品消费市场。当无产阶级觉醒之后,他们组织起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产环境。20世纪20年代印度圣雄甘地发起“手纺车”运动,抵制洋布,唤起民族意识。如今,西方的棉花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中国、印度等国成为全球棉花生产和制造的中心。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棉花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流通广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3-07-1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008次组卷 | 2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指出:“在一个文明与商业化的社会里,要求公众更为注意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的教育”。该言论(     
A.体现了重商主义的本质特点B.强化国家对教育的干预
C.实现了英国教育的公平发展D.顺应了机器化生产需求
9 . 1878年,恩格斯认为“现代的大工业……造成了资产阶级这样一个享有全部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的垄断权的阶级,但(危机表明)它已经无力继续支配那越出了它的控制力量的生产力……如果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毁灭,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材料认为工业革命(       
A.推动了西欧福利国家形成B.促进了劳资关系改善
C.客观上加快社会革命步伐D.促使了垄断组织形成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几个世纪以来,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发展,也在变动着。1516C的地理大发现,使意大利港口远离世界商路,失去了独占东方贸易和欧洲商业中心的地位,世界航路中心转移到葡萄牙和西班牙,西班牙甚至成为欧洲最大的殖民帝国。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衰落,17C荷兰成了欧洲经济中心。英国17C中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C中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此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就伴随着这些殖民帝国的沉浮兴衰,从地中海沿岸转向大西洋。再从大西洋西岸转移到大西洋东岸。有人预言“地中海是过去主宰性的海洋,大西洋是逢时当令的海洋,太平洋则是未来的海洋”。这一预言今天正逐渐成为现实。

——摘自魏燕慎《亚太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中心转移》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围绕“力量崛起,中心转移”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展开论述。(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