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1世纪,阿拉伯商人将精美的细棉布带入欧洲。15世纪,英格兰出现棉花种植,随后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18世纪中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英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工业化生产扩大了对棉花的需求。英属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棉花主要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的神话。美国的南方种植园主干方百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们不敢向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
——摘编自[法]埃里克·奥森纳《棉花国之旅》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原料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种植业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016-12-12更新 | 3126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1届高三第六届青年教师解题大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366次组卷 | 2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年青年教师解题大赛历史试题
3 . “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2023-05-01更新 | 198次组卷 | 97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沐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竞赛班历史试题(六)
4 .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开采矿山、建设铁路、电厂和银行。这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全球资源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
C.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D.世界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秩序
2020-07-16更新 | 840次组卷 | 34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对抗赛历史试题
5 .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科技劳动者出身迥异。瓦特、戴维和法拉第出身学徒,焦耳是酿酒工人,卡特莱特曾是牧师,达尔文是名门之后,道尔顿是织工后代。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劳动实践推动科技发展B.科技领先于世界
C.封建等级制被彻底打破D.社会具有开放性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 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社会立法

时间法律内容
1802年《工厂法》规定车间卫生条件、童工工作时限等
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院内救济和强迫劳动
1842年《矿井法》改善矿工恶劣的劳动条件
1847年《十小时工作法》对工人每天最长劳动时间进行限制
1848年《公共卫生法》对社会的卫生进行国家管理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16-19世纪的世界史》


上述材料是对19世纪上半期英国社会立法的统计。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以“社会治理”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7 . 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它具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下列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显著特点的是
A.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B.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
C.英国领先西方各国
D.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8 . 1870—1914年,德国铁路由18667千米增至61749千米,从19世纪80年代,铁路网长度和密度超过所有欧洲国家。与此同时,汉堡、不来梅两个滨海港口已成为海外贸易的枢纽,涉外航线分别为12条和4条,1871一1914年,德国的轮船总吨位由8.2万吨增加到510万吨。据此可知,该时期的德国(     
A.生产实现国际化B.钢铁业发展迅速
C.企业垄断性增强D.国内外市场拓展
9 . 下面左图为19世纪初创作的漫画《都市贫民窟》,右图为英国人约翰·利奇1851年创作的漫画《穿旧衣裳的商人:教儿童如何偷窃》。据此说明(     
A.工业革命成就显著B.应理性看待工业革命
C.英国儿童处境悲惨D.城市化导致住房拥挤
2022-10-16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赛历史试题
10 . 19世纪早期,随着伦敦人口的增加,出现伦敦东区(工业区,以工人阶级和小商小贩为主)和伦敦西区(英国上流社会聚居区、各种高档购物商店、剧院所在地)的城市分化。这主要是由于(     
A.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B.英国日不落帝国地位的形成
C.英国议会选举分区投票制度D.工业革命提高人们精神追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