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这说明英国
A.环境污染源于工业革命B.城市化发展需规范治理
C.工厂对劳动力需求增加D.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
2 . 据统计,19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核心城市曼彻斯特,富人的平均寿命仅38岁,穷人仅17岁:而农村地区的拉特兰郡,富人平均寿俞达50多岁,穷人也达30多岁。由此可见(     
A.工业发展加大贫富差距B.工业革命激化阶级矛盾
C.工业生产加剧环境污染D.工厂制度提升生产效率
3 . 米歇尔·波德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中说:“由1873年经济危机所开启的、并一直持续到1895年的‘大萧条’,既开启了工业资本主义的第二阶段,又开启了帝国主义时代。”这说明19世纪末(     
A.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呈现不平衡性B.经济危机促使了资本主义发展
C.资本主义国家危机中蕴含着发展D.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殖民扩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33年,英国废除了已实行233年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卖权。随后,一批批商人蜂拥来到中国,至1838年,广州的英国商行由66家激增至156家。这一政策调整
A.确立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B.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C.使得英国垄断了对华贸易D.受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5 . 19世纪70年代初,全美国66个盐业公司互相展开剧烈竞争,导致食盐销售价猛跌。为了制止价格进一步下降,各公司在1876年组建了密歇粮食盐协会。各成员公司在生产方面仍保持独立,但在销售领域则完全服从于总经销机构。食盐协会的组建
A.加强了政府对私人资本的监督B.有利于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
C.加剧了垄断组织对经济的操控D.体现出工厂制度的日益完善
2022-02-19更新 | 25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19世纪30年代,在拥有蒸汽动力和水力动力的英国纺织厂中,8-12岁的儿童有20558人,12-13岁的有35867人,13-18岁的有108208人;而在兰开斯特郡的棉纺织厂每有100个男工就有103个女工。这可以用于说明(     
A.英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男性和女性社会关系平等
C.工人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D.资产阶级追求利益最大化
7 .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城市化进程中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摘自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

材料二   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走过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城市化的具有自身历史特征的发展道路,它既没有形成城市工业化的强劲拉力,也没有形成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巨大推力。西方是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中国则是农村的众多人口被排挤到城市中来,且农村的推力强于城市的拉力。

——摘编自布菜恩·贝利《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


运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别以中国和英国为例,对近代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进行阐释。
2022-02-04更新 | 35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马铃薯被美洲人称为“丰收之神”,但传入欧洲之初,人们认为它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甚至有人称其为“魔鬼的苹果”。到19世纪早期,马铃薯被称为“便利食品”,20世纪以来被誉为“未来食物”。这一现象体现出
A.马铃薯具有多种特性B.各大洲之间物种交流频繁
C.各地区文化习俗不同D.社会发展对食物需求增加
2022-05-26更新 | 25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 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规模化工工业的发展,单靠化学家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有大批掌握严谨的数学、测量、机械以及电力知识,能与化学家合作的工程师。这一现象说明
A.化工工业投资规模宏大B.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10 . 原产于印度的棉花,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 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公元前6世纪,印度棉纺织品开始被销往至欧洲。在罗马帝国,棉纺织品成为贵族垂涎的物品。11到13世纪,意大利威尼斯支配着地中海世界的棉花贸易。根据文献与出土资料,在公元前2世纪开始,棉花传入中国。元代棉花在江南广泛种植,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品中心,且中国棉纺织品远销欧洲,1819年达到330多万匹。16世纪之后,棉花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商品”受到大众欢迎。

——摘编自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材料二    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出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印花工艺是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创新。这种工艺是在吸收亚洲棉纺技术、美洲染料基础上的创新,也是得益于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特权、专利和版权的保护。1792年至1815年间,欧洲大陆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动荡,造成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棉纺织业发展缓慢,而在同一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却飞速发展,不断出现技术革新。

——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材料三   1861年,棉纺织业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为欧洲商人带来巨大财富,也使美国因棉花出口而跃入世界经济的中心舞台。但是,美国南方棉花种植独特的经济体制与北方工业化和刚刚出现的自由劳动相冲突,是这个新生国家的危机。以至英国商人担忧,全球棉花市场的最大原料供应链可能被切断。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的全球史》

材料四   2021年6月17日,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江苏苏州隆重开幕。本届会议主题是:“打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世界棉业”。会议指出,当前世界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同时也应该看到,政治因素对国际经贸合作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去年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捏造所谓“强迫劳动”问题,干扰破坏了棉花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供应链,损害了广大新疆棉农和全球消费者的利益。在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调整变革之时,只有开放才能使不同国家相互受益、共同繁荣、持久发展,才是各国应当做出的明智选择。我们要共同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避免经贸问题政治化,更好地推动棉花及棉制品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摘编整理自《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简述棉花传播与贸易的概况,并分析推动棉花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商品”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19世纪初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3)结合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个新生国家的危机”的表现,运用史实说明“英国商人担忧”成为了现实。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应采取的应对举措。
2022-07-28更新 | 24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