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英国历史上的图书馆,用户需要支付费用,要求图书馆降格到“贫民阶层”的呼声与日俱增。1850 年,经过改革派和激进派议员的努力,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规定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应当建设公共图书馆,地方政府为公共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众教育、休闲的需求B.英国议会的立法保障
C.工人阶级文化水平提升D.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2 . 20世纪初,美国杜邦公司成立中央研发中心。随着研发的不断投入,中央研发中心陆续给杜邦带来了氯丁橡胶﹑尼龙等行业核心新产品,从而奠定了杜邦在当时化工领域的领导者地位。这说明当时(       
A.美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B.垄断组织得到快速发展
C.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D.跨国公司竞争空前激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逐步确定了议会对国王的支配地位,富有者阶级在经济上占支配地位,英国的农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农村的圈地运动,使大量“自由”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工场,并伴随着手工工场的发展,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英国在世界各地进行大规模海外殖民使越来越多的英国商品,尤其是纺织品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难以适应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工人们设法改进生产技术,先后发明了飞梭、珍妮纺织机等,直至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以蒸汽动力为核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及其移民国家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毛纺织业、机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德国的工业革命虽滞后于英法两国,但对科研的大量投入,使其在化学、电机和电力等工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优势,如通过热转化机械动力理论,改进内燃机等。独立后的美国则逐步建立和发展了煤炭开采、钢铁生产、电力供应、石油加工、农业机械制造等一系列工业部门,大型企业也出现了收购和合并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金碚《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有利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发展出现的变化。
4 . 英国学者安德鲁·尤尔(1778~1857年)曾说:“在工业区,我看到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和中年人,其中许多靠以前的任何一种工作方式都无法赚取每日的面包,现在却丰衣足食,吃穿不愁,他们的住房比首都议员和贵族们聚会的地方还要通风,还要有利于健康。”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A.社会等级观念逐渐消失B.财富分配日趋均衡
C.人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D.工人社会地位较高
5 . 如图是某位学者针对19世纪的英国撰写的论文标题(部分)。这最适于研究(     
2妇女就业困境的状况
2.1工作环境恶劣—以血汗工作为例
2.2妇女就业低工资待遇
2.3妇女生活环境恶劣
3妇女的就业价值被贬低
3.1妇女的就业数据被缩小
3.2妇女就业贡献被低估
A.女权运动的兴起B.阶级矛盾的尖锐
C.家庭结构的变动D.议会改革的原因
6 . 1829年伦敦建立了第一支现代专业警察队伍;1848年英国通过公共卫生法,建立中央卫生委员会;1802年到1878年间,英国先后颁布了20多个工厂法;1840年代英国建筑商发起“模范住宅”运动,市政当局也开始有计划清理岔民窟。这些举措旨在(     
A.缓和阶级矛盾B.扩大议会权利C.解决经济危机D.镇压工人运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处于封建鼎盛时期的葡萄牙冲在各国殖民扩张的最前列,其工商业基础十分薄弱,封建王权占统治地位,但却垄断了东方贸易。1572~1581年,荷兰资产阶级领导了独立战争,独立后的荷兰随即开始了海外殖民掠夺,巨额的殖民掠夺财富转化为资本积累,资本市场日趋繁荣,荷兰成为欧洲的经济领袖。它的威力主要建立在商业霸权之上,偏重商业资本发展的路径使荷兰到18世纪时国运衰落。17世纪下半期,英国从荷兰手中夺取了海上霸权。到18世纪最后30余年,英国率先开始了改变整个世界面貌的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最终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回顾西欧这两个世纪的历史可知,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决定的社会结构先于制度变迁并决定制度变迁。

——摘编自潘悦《16~18世纪西欧诸国的经济兴衰与制度变迁》

材料二   在18世纪欧洲内部变化过程中,比较清晰的一点大概就是西欧与东欧状况的明显差异。在通向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的变化、政治结构的革新等方面,18世纪无疑是西欧开始掌握主导权的分水岭。在发生明显变化的西欧,也是以西北欧,尤其是以英国和法国为先。在欧洲整体的分工体系中,通过将自己定位为向商业和工业发达、人口持续增长的西欧提供粮食的地区,东欧寻求到了新的出路。

——摘编自【日】森谷公俊等著《兴亡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18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先后崛起的首要条件,并以英国这一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决定的社会结构先于制度变迁并决定制度变迁”这一结论的合理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无疑是西欧开始掌握主导权的分水岭”的原因和影响。
8 . 城市化推动了社会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城市化在19世纪50年代的完成,英国工业生产在1850—70年间达到高潮,成为世界头等工业强国……为了生产更多的肉类和粮食供应城市,英国出现了圈地建立大农场的热潮,进一步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以前,大部分工业集中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随着城市化的进行,“黑色英格兰”(指英国西北部)一派生机勃勃,英国的工业和经济重心开始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偏移。

——刘康《城市化推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

材料二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但是相应的资源却没有相应地向城市集中,加之政府又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使得早期英国的“城市”问题愈演愈重。煤炭燃烧产生的烟雾直接威胁着市民的健康,一切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变得又黑又臭,直接诱发霍乱等疾病。城市住房根本容不下蜂拥而至的乡下人,住房十分拥挤,工厂劳动的报酬也少的可怜。

——胡立雪《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城市病的治理》

材料三   1833年议会通过《工厂法》,对不同年龄段的工人工作的时间及报酬做了明确规定。1847年通过《河道法令》,严禁向作为饮用水源的河流、水库、管道等排放污水,并责成各级政府负责监督实施。此外还先后颁布了四部《工人住房法》,要求政府为工人提供更廉价的、适宜居住的房屋,并采取多种措施以改善工人的住房问题。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带来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因素。
(2)据材料二、三指出英国“城市病”的主要表现和英国解决“城市病”的途径。
9 . 下表是1844-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发展状况一览表。这一成果(       

年代

里程

1844年

2235公里

1852年

7736公里

1870年

15500公里

A.直接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发展B.完善了英国交通运输体系
C.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需求D.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进程
10 . 1909—1913年任美国总统的塔夫脱提出“金元外交”,鼓励和保护美国在拉美的投资和贸易,在不进行直接的军事干预的情况下扩展美国商务。这一政策旨在(     
A.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友好往来B.推动与拉美国家的平等贸易
C.武力迫使拉美国家听命美国D.谋求美国在拉美的经济霸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