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19375月﹣19405月在任)写给他妹妹艾达大量家信,内容多涉政治问题

材料一   他在1937926日的信中写道:“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该对德国说,‘请给我们以满意的保证,表明你们不会用武力对待奥地利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表明我们不会用武力阻止你们所需要的变更,只要你们以和平手段取得这些变更。’”

材料二   19393月纳粹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他在326日的信中写道;“我必须承认对俄国极度的不信任。我不相信它有任何能力去维持有效的攻势,我怀疑它的动机,在我看来,并且只想搞得人人不和。”

材料三   张伯伦逝世(1940119日)前数日,他在致其妹的一封信中写道:“就我个人的声誉来说,是如此一致地强调同一论点,即没有慕尼黑,帝国在1938年会被摧毁……我不认为相反的观点……有存在的可能。纵使对过去两年的真实内情没有什么进一步公布,我也不应该惧怕历史家的判定。”

——摘编自齐世荣《谈私人信函的史料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解读三则材料中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将私人信函作为史料进行历史研究的认识。
2023-10-2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题
2 . 三场战争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清末民初发生的三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   战争对谭嗣同来说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灾难,更是他个人思想的转折点。他因此对西方文化认识完全改观。……他也不再认为圣人之道是中国独有并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而是承认了西方的伦常也反映了圣人之道。……而1896年成书的《仁学》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谭嗣同强烈的批判思想和抗议精神。

——李玥《从保守到激进——论XX战争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转变》

材料二   当初次之失败也(指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三   根据江西的一则新闻报道,“近日发生一种谣言,谓吾国受欧洲奥塞战争之影响,银行团业已停止借款,前借之款亦在索还,吾国金融将来必有恐慌,九江国民银行归于倒闭云云。此种谣言一起,人民不知所措。日昨竟有数十人各持钞票,向九江民国银行纷纷兑换,道路为塞”。

——《欧战影响于各省》,《申报》1914816

材料四   据史料记载,19121919年,全国共设厂472个,资本额高达9478万元,平均每年设厂59个,几年时间民族工业的资本总额就超过过去的50倍。尤其是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猛发展,18951919年,全国共有纱厂18家,平均每年设厂1.1家。19141918年间,共设厂50家,平均每年5.5家,设厂数量为过去十几年的2.8倍。面粉厂由1911年的2家增加到1915年的46家。

——高思超《有关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分析》

材料五

1915.1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1917中国向德、奥宣战,并派十几万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9.5.4五四运动,由北京开始,迅速向全国发展,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15.10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9.5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以上材料中的历史事件主要与哪三场战争有关联?
(2)根据后三段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三场战争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2-04-16更新 | 213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谁挑起了一战:协约国?同盟国?

一、问题缘起

《凡尔赛和约》第231条将德国及其盟国认定为一战的唯一责任方,引发了学界对一战战争责任的讨论。

二、几种观点最初,学界一般认为背负战责的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英国、俄国。

20世纪2050年代,“罪责皆有说”及“无责任主体论”相继产生,前者认为罪责应由各参战大国共同承担,后者认为参战国高层并无一人意图发动战争。

20世纪60年代,以费舍尔为代表的左翼学者重捉提“罪在德国论”,他将两次世界大战联系到一起,认为它们都是德国为夺取世界霸权发动的侵略战争。

中国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同盟体系的建立加剧了两大对立集团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国际关系的全面恶化和战争的爆发。

三、部分史料

史料1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史料2   

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家占有的殖民地数/个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553.9亿
法国296235
德国101307
比利时11500
葡萄牙8968
荷兰83741
意大利4139

史料3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摘自【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史料4   德皇威廉二世曾这样阐述其“世界政策”:“德国要推行的世界政策将为商船船队和海军的发展所支持,德国的未来是在海上的,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

——摘编自袁明著《国际关系史》


(1)选取史料,对应说明下表中的观点。
观点史料说明
“四国罪责说"
“罪责皆有论”
“罪在德国论”
(2)就“谁挑起了一战”这一问题谈谈你的认识。(要求:立论正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
2021-12-16更新 | 246次组卷 | 3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一轮巩固卷02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18年,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完成了《西方的没落》一书,他认为西方文化并不比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东方文化有任何优越地位。此书一问世便吸引了西方各界读者,斯宾格勒也由“一位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立刻跻身于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列”。这表明(     
A.西方文明存在严重缺陷B.战争引发西方的文明反思
C.东方文明价值得到尊重D.欧洲放弃“西方中心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经过众多国家的一致行动,《联合国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武力使用或威胁,其中“大国一致原则”和“核均衡”是禁止使用武力条款赖以实施的“双支柱”。同时,联合国主张和推动其他价值,如自决权、人权、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公正的国际秩序,但是这些价值均不能以战争或武力来达成。联合国的这些举措(     
A.意在促进国际安全机制的发展B.颠覆了欧洲旧有的国际法规
C.体现出大国之间协调合作加强D.带有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色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25 年,美国人科赫宣称研发出新的炼油工艺,大型石化企业立刻指责其侵犯专利。科赫随即前往苏联推销该技术,并承接了价值不菲的订单。“一五” 计划结束时,苏联的石化工艺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可知,苏联石化技术进进步的主要原因是(     
A.制定经济计划以发展国家资本B.重视对最新科学技术的投入
C.利用外国体制的缺陷争取权益D.秉持开放心态破解封锁局面
2023-03-23更新 | 230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以其温和性和包容性化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期产生的诸多问题,逐步扭转了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苏俄带来的不利局面,使得整个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变。新经济政策是“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

——摘编自舒新《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再探》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回到欧洲去的强大思潮中,不是继续寻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新路,而是盲目崇拜、全盘肯定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这种形势下,西方国家凭借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起来的实力,实施“超越遏制”战略,……结果,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摘编自黄宗良等《斗争·合作·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的表现,分析造成“严重挫折”的原因。
2022-09-07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年8月,《非战公约》签字仪式在法国举行。作为《非战公约》发起人之一的凯洛格承认公约“只有教育和道德的价值”。除了麻痹资产阶级和平运动者之外,《非战公约》并没有改变国际形势,也无力阻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冷战结束后一超独大的局面下,西方国家凭自己的意志发动或者介入局部战争的频率增加。战争在毁灭人类财富的同时,迟滞了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如阿富汗战争期间,阿富汗安全部队和平民的死亡人数无法估计,有些人仅仅是因为出现在了错误的地方,就惨遭轰炸。同时,大量难民诵向周边国家。

——据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等资料整理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非战公约》签订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下半年,战火逐渐停息,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了国内战争和抗击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然而,局势并没有缓和下来,连年的战祸已使俄国满目疮痍,经济濒临崩溃,工厂倒闭,土地荒芜,饥荒、瘟疫接踵而来。农业产量只相占于战前1913年的三分之二,工业生产总值只及战前的七分之一,交通运输业陷于瘫痪。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极其拮据,一些工人家庭因失业或饥饿向农村倒流。政治局面也极不稳定,在农村,由于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局面逐渐演变为普遍的骚乱,尤为严重的是,19212月,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这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也反映了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列宁开始意识到国家政策出了差错,必须迅速修正和调整政策。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会议上,列宁正式使用“新经济政策”这一概念。

——摘编自周尚文《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肩负起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它巩固了俄共(布)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加强了苏维埃政权政治基础,夯实了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基础,争取到了一个较好的外交局面,使苏维埃俄国的国内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苏维埃俄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经济政策为建成社会主义做了必要的准备,苏俄既找到了与小农经济共处,实现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大工业结合的方式,同时也找到了合作社这一改造小农的正确途径。苏俄通过新经济政策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从整体上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在苏维埃俄国的确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观的重大改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摘编自关震《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如果无产阶级革命没有与农民形成一种合唱,那么“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恩格斯也指出:“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权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材料二   1921年以后,晚年的列宁根据实际情况指出,已有的实践表明:我们用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方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尝试已经失败,这需要重新思考过渡的方式。为此,列宁指出,在一个小农占多数的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仅有政治上的过渡,还有经济上的过渡。在农村采取迂回过渡的方式就是“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列宁认为在小农占多数的国家里,暂时还不能将小农经济消灭,需要借助农民感到简单且容易接受的合作社来进行过渡,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过渡到大生产。农民的文化素质不仅是合作化的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保障。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而要实现完全合作化就需要发展农村文化,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列宁晚年也十分重视农村政权的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农村政权,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也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蒋永穆、祝林林《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农民形成一种合唱”“从城市走向农村”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晚年的农村建设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