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20世纪30年代前后,苏联政府开办外宾商店。苏联公民可以使用沙俄金币、金戒指、金勋章、金表等贵重物品购买该商店的商品,政府则把交易得来的金属制品拆解、鼓碎、碾磨、融化,最终同沙俄金币一起流向国际市场。苏联这一做法意在(     
A.改变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B.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筹措资金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如图是一张反映1923年德国街头的照片,照片中卖报的小贩用洗衣篮子装收到的纸币。该照片可作为史料用于论证(     

A.一战后德国民众的生活恶化B.工业化拉大了德国贫富差距
C.大萧条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D.大众传媒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2024-04-18更新 | 393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3 选择题汇编——世界史 -【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据如表可知(     
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原因探究
时间作者论文名称主要观点
1996年薛汉伟等《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
和历史命运》
新经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是不完善的,虽然十分重视市场机制,但在实践中把市场的存在
同小农经济的存在相联系
2004年王世涛等《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的
原因及启示》
斯大林没有把握住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始终以解决革
命问题的模式审视新经济政策
2005年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
释及其命运
领导层没有取得共识,理解的层次因人而异,谁
执掌最高权力,谁的主张就得到拥护
A.苏联模式存在严重弊端B.历史认知需要适时加以总结
C.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D.新经济政策违背了客观规律
2024-04-11更新 | 195次组卷 | 8卷引用:押广东卷第15题 世界现代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4 . 苏联是冷战时期的大国之一、其发展予人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力量对比的变化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前提条件,……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相继建立,使社会主义形成世界范围的体系,达到了世界领土的26%和人口的35%。第三世界爱好和平的中立和不结盟国家的成长壮大,使社会主义阵营在反对新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了可靠的同盟军,国际舞台上开始出现由欧亚两洲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广大的“和平地区”。

其次,苏联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客观依据。苏联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提前8个月完成……农业前景同样使人感到乐观……苏联军事力量也有明显增长,在核武装及共运载工具上的进展使苏联“掌握了抵制战争力量的东西。”

第三、武器的破坏力使核时代的和平共处有了更为迫切的必要性,它使人们重新思考把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防止战争及和平共处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性质。和平共处对人类命运和各国人民生命财产的关注使之有可能赢得广泛的支持。

——梁智华《论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苏联剧变的根本性原因是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体现这一模式的体制问题,也就是说,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弊病太多,已经走不下去了,已走入了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对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些领袖人物。……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二战后还推行到东欧各国。在1933年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苏联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里利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保证了经济高速发展,在其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本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

——陆南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中国应吸取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形成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苏联模式的两面性。
2024-04-04更新 | 148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4 材料分析题汇编 -【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苏联以在短期内向国外提供总值约为10亿美元的订单为条件,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出口。苏联这一做法(       
A.保证了苏联经济健康发展B.有利于国际关系合作共赢
C.使二战前的国际矛盾加剧D.意在维护斯大林经济体制
2024-03-30更新 | 354次组卷 | 7卷引用:押广东卷第15题 世界现代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6 . 在不断变革的国际格局中,国际法对于构建不同的国际秩序起到一定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格局是世界上主要力量或力量中心之间的力量对比和相互之间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国际格局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反映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为追求国家利益而展开的冲突与合作关系;具有明显轮廓并对世界发展起重要影响的近现代国际格局逐步形成,第一次是17世纪40年代经历了欧洲30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里亚格局”;第二次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英俄普奥法多极格局,五极力量此消彼长,构成均势;第三次是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格局,这次的多极格局结构充满矛盾因而非常脆弱、短暂;第四次是二战后的雅尔塔格局,其以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为中心。这四次国际格局的转换都是在大规模战争之后,通过战胜国召开会议,是其意志妥协的产物。

——陈小曼杨佳佳《国际法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材料二   在以往的几次国际格局的演变中,国际法主要体现为国家协议的形式,其对国际秩序构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每次格局交替时和既有的国际格局出现危机预兆时,作为大国维持自己既得利益并保障其将来的利益的工具,是大国意志妥协的产物,并不能反映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意愿,以此为基础所建立的旧的国际秩序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国际法作为构建国际秩序的基础已经被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所认可,通过国际法可以将国际社会各国对于构建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意志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并辅之以相关保障措施。

——陈小曼杨佳佳《国际法在构建国际秩序中的作用》

(1)结合所学,从材料一的四个国际关系格局中任选其一进行评析。
(2)结合所学,列举一项二战后签订的国际法事例;并谈谈你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2024-03-27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押广东卷第20题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7 . 1890年,对于参与同盟,英国政治家的想法与美国孤立主义者一样,不感兴趣。然而,到20世纪初英国抛弃了孤立主义,与位于亚洲的日本结盟。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     
A.工业化浪潮导致英国经济衰落B.国际舞台上日本扮演重要角色
C.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先后觉醒D.列强冲突扩展逐渐带有世界性
2024-03-26更新 | 332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3 选择题汇编——世界史 -【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918年,列宁指出:“(帝国主义者)的肚子里正在成长着一个新的巨人”,“他在成长着,他一定会来援助我们。”“巨人”是指(     
A.反对西方殖民统治的力量B.崛起的中小资产阶级
C.不断扩大的社会主义阵营D.西方国家的革命力量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甘地谴责西方文明使印度贫困不堪,极力反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极力倡导和崇尚印度古老的文明。他认为印度文明包括农民耕地的犁、手工业者纺织的手纺车和印度教哲学。他主张“回到纺车去”,恢复以手工纺织业为代表的农村小工业和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最终实现经济自主。

——摘编自戴家墨、尚劝余《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   印度独立后,为恢复生产,尼赫鲁不触动现有私人企业并将公共投资集中于私人经济以外的经济部门,建立新国营经济。尼赫鲁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全面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施计划经济。只有通过迅速工业化,才能发展资源以确保国家的真正独立自主。他主张应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保护民族工业,减少印度对外部的依赖。

——摘编自齐玮《尼赫鲁经济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和尼赫鲁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甘地或尼赫鲁其中一者的经济思想作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4-01-16更新 | 376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4 材料分析题汇编 -【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对苏联的贸易管制政策可以追溯到苏俄革命时期……30年代美国承认苏联并给予最惠国待遇,美苏经济关系理应得到顺利发展。然而苏联在战争危机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谋求自保,使美国不愿意积极推动美苏经济关系的发展。美苏经济关系的“蜜月”实际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度过的。战后苏联把经济复兴资金的来源,寄托在战败国的战争赔偿和美国的经济复兴援助上。美国却完全堵死了向苏联继续提供租借物资援助和经济复兴贷款的大门,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战争赔偿乃至德国重建政策的方向。苏联在战后经济复兴问题上越得不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在德国战争赔偿问题上与美国的对立越深化。美苏双方都重新估价对方的战略意图,走向全面对抗。美国对苏贸易政策也逐渐从自由多边贸易向贸易管制方向转变。

——摘编自崔丕《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材料二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过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封锁及武器的禁运……1949年美国国会出台了《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这是美国采取对中国武器禁运政策的开始,也是西方国家对华禁运的滥觞。19491122日,美国又同英国、法国等一些国家举行秘密会议,成立了一个不公开的组织——“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战略性物资和技术,而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尤其严格……90年代中国开始与以色列接触寻求引进预警机等先进武器装备、寻求在无人机等领域进行合作等。美国大加阻拦并施加压力,迫使以色列有关公司中止与中国签署合同。在美国眼里“中国”与“军事”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任何东西,都可能与“军事”联系起来。这是美国封锁中国的一个生动写照。

——摘编自韩旭东《美国对华技术封锁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对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扼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中国打破其封锁的主要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国交往的认识。
2024-01-02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