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的崛起是伴随着适应环境变化的制度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6世纪的俄国在面对着外敌入侵、政局不稳、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王权受到极大抑制、国力衰微的背景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在打击旧的封建王公势力,加强沙皇专制王权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使俄国能够以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出现。

——岳宗凤李宁娟《伊凡四世的改革对俄国崛起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苏俄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城市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喀琅施塔德水兵叛乱,他们提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叛乱的水兵大多来自农村,反映了农民是何等不满。

——周尚文《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绝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我们相信:经由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密切而继续的合作,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报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伊凡四世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困难局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为了改变这一困难局面,苏俄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会议公报的主题。结合所学对“雅尔塔体系”进行评价。
2 . 粮食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影响社会发展与稳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初年,"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淫侈之俗,日日以长",北方匈奴的侵扰,国家安危犹在。贾谊向汉文帝上《论积贮疏》,引述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来说明贮粮的重要性,认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并建议"驱民而归之农",从而"富安天下"。

-吴慧《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俄国(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部分)

时间()1928–19291930–19321933–19371938-1940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470460440–450420-430

一-据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

材料三进一步考察(新时期以来)不同时期粮食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发现其增长率呈相对下降趋势。平均增长率1978-1985年为3.17%,1978-1990年为3.23%,1978-1995年为2.54%,1978-2000年为1.91%,1978-2004年为1.77%。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背景下,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粮食产量要继续维持1.8%左右的增长速度将面临很大困难。

——张瑛、钟钰《我国粮食生产特征与政策建议——1978年以来粮食生产回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贾谊粮食安全思想产生的背景。(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2)据材料二,指出上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苏联粮食生产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近年来影响我国粮食增长率攀升的主要因素。综合以上材料,请你为保障新时代的粮食供应献计献策。
3 . 新经济政策是历史上从行政命令式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次尝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材料二   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迈进一步。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列宁选集》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20年代对农民生活的调整实际上总是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色彩。同时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苏联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作为创造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例实践,新经济政策非常值得人们认真研究。

——徐向梅《新经济政策:俄罗斯史学研究新视角评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2)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3)据材料三,分析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从政策转变和体制创新两方面谈谈新经济政策的当代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21年8月28日列宁撰写的《新时代,新形式的旧错误》一文发表于苏联《真理报》,列宁在文中郑重提出:“正因为我们不怕正视危险,所以我们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力量来进行斗争,能更清醒、更谨慎、更周密地权衡时机,能采取各种让步来加强我们的实力,分散敌人的力量。”这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     
A.战时共产主义实现B.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十月革命即将获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是苏联1928年印发的一幅海报《工业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图案相当规整,背景的机器、仪表犹如机械制图,工人形象亦如机器人一般。该海报反映了(     
A.集中力量稳定苏维埃政权B.建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C.工业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D.倡导实施指令性计划体制
6 . 政治是博弈,更是妥协;形成合力,影响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厌倦了战争与动荡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种政体形式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国王相互妥协的产物。为了达成这种妥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威廉做出了巨大让步。……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爆发了工业资产阶级向土地贵族(引者注:即原来的新贵族,工业革命完成前在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处于主导地位)夺权的一系列运动。土地贵族通过温和的妥协让步,换取社会的稳定和自身财产的安全。

——摘编自刘庆敖《务实妥协与英国近代政治的发展》

材料二   列宁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实施过两次战略性的退却:一次是向帝国主义妥协,这是列宁依据对形势的判断,认为要使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得到巩固,必须首先摆脱帝国主义战争;一次是因为卫国战争结束以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了农民的普遍反抗而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列宁决定对资本主义做让步。

——摘编自周含华、李卫平《列宁的战略退却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美国海军将领马汉针对美国当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情,提出了“海权论”,最终推论出:要优于其他军种大力扩充海军。他的理论一经产生,立刻受到英法日等国的欢迎,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扩军浪潮,各国军费开支大增,连美国也感到财政拮据。这样,召开华盛顿会议。日本海军政策的基础是日美海军力量710,最终美日达成妥协,日本与美国在主力舰上保持610的比例,而美国在太平洋水域防务方面做出让步……美国大海军论者批评这次会议为“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悲剧”。

——摘编自肖德芳《马汉理论与美日海上战略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威廉做了什么“巨大让步”。工业革命完成后,土地贵族向工业资产阶级做出了哪些妥协让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英国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列宁“两次战略性退却”的事件。结合所学分析前一次的“退却”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会议美日海权争夺的背景。解释为何美国有人批评华盛顿会议为“美国海军史上最大的悲剧”。
7 . “在可以使用冰箱、收音机和汽车以前,政府建造了钢厂和水电站。消费品的缺乏或者不存在,在某种程度上由正式工作、廉价的设施及廉价的住房和食物补偿了”,但这“意味着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胡佛应对经济大危机B.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C.罗斯福开展“新政”D.斯大林推进苏联工业化
2022-02-19更新 | 19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海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和他的战友们计划在这里创办一份大型报刊,站在无产者一翼来宣传革命主张,团结工人阶级。马克思这个计划是他还在巴黎时就已经酝酿了。为了标明报纸同当年著名的《莱茵报》的承继关系,把它定名为“新莱茵报”,又为了表示它同时也是代表当前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利益,加上了副标题:“民主派机关报”。

——摘编自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

材料二   列宁从瑞士返回彼得格勒后,起草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明确地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这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了流血事件,下令通缉列宁。1020日,列宁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第二天,他就制定了武装起义的计划。116日晚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了。列宁来到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117日,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天,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了由他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摘编自梦梵《中外名人成长故事》

材料三   1929年至1932年期间,苏联工业增长了一倍多,而美国工业下降了42%,英国下降了12%,德国下降了89%,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下降了88%。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两千人,技术人员一万多人。苏联这一时期的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则近20%,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确像斯大林所要求的那样跑过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至100年的路程。

——摘编自王守海、王金存、林水源《世界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莱茵报”创办的政治与思想背景,并写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此前理论合作的三部作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列宁为十月革命所作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9-1933年西方与苏联经济发展境况产生显著差异的直接原因,并分析上述差异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是列宁1923年1月16日和17日口授的一篇具有纲领意义的重要文章。文章批驳了苏汉诺夫等人借口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来否定十月革命的论调,科学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应不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列宁认为苏汉诺夫等人对马克思的“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这个指示,他们完全不理解,甚至没有注意到。针对苏汉诺夫等人的批评,列宁明确指出“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便见分晓”。列宁回顾十月革命以来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后指出,我们“然后就看到了像布列斯特和约或新经济政策等等这样的发展中的细节(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细节)。现在已经毫无疑问,我们基本上是胜利了”。

--摘编自《重温列宁《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


(1)据材料并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说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对“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这一指示的实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认为“我们基本是胜利了”的历史依据。
2021-05-18更新 | 307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苏联工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尝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但轻工业品生产计划仅完成了80%,消费品生产投资下降,城市各类商品供应紧张,不得不再次实行商品配给制。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战略的举措,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当时实施该战略的背景。
(2)据上述材料指出苏联工业化战略带来的经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应对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