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工资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形式,合理的工资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六个工人家庭中未成年子女收入的总数和百分比


——据丁同力、周世述:《上海工厂工人之生活程度》(1931年)整理

材料二   高速度工业化所采取的形式是猛烈压缩工人和农民的消费来实现“原始积累”,正像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以加剧人民贫困为基础的。但是,除了得到大规模外援的情况外,任何加速积累,只有通过增加生产者没有消费掉的那一部分社会剩余产品,才能实现。不论这种现象是在哪一种社会里出现,情况总是这样。这完全不是什么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特点。

——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材料三   罗斯福在要求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时解释说:“如果每个公平竞争的企业雇主同意付给工人高工资实行短工时的话,就不会伤害任何雇主……这比失业和低工资强的多,人们有了钱会去购买更多的产品。”

材料四   50年代“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一项。……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菜篮子”、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

——新华网北京2009年9月8日《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


请回答: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和民间组织为禁止或减少使用童工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不佳。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
(2)苏联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结合材料二,分析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影响。
(3)你是否认同材料三中罗斯福的解释,简要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四,90年代与50年代相比,职工工资发生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经济背景。
2020-02-0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 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材料四 罗斯福新政时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上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细西河进行综合治理。
材料五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材料六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材料一是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而言的?
(2)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什么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的不同的前提条件。
(5)结合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6)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材料六观点的正确性。
2019-01-30更新 | 2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10届高三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二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

(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

2018-09-22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2015届广东广州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文综历史试卷

4 .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4~15世纪,现代化的准备或酝酿阶段;16~18世纪,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18世纪晚期以后,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1)指出16—18世纪,英国现代化启动的具体表现。

(2)20世纪20—30年代,苏联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分析其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变化,分析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4)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界掀起“现代化研究”的高潮,指出其国内和国际政治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工资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形式,合理的工资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六个工人家庭中未成年子女收入的总数和百分比
家庭工资总数
子女工资(子女数)
子女占家庭工资比(%)
家庭盈亏
除去子女工资后家庭盈亏
296.20
366.12
418.10
657.80
678.33
720.52
86.10(1)
160.55(2)
257.60(2)
41.36(1)
34.95(1)
91.56(1)
29.0
43.85
61.6
6.2
5.1
12.6
-13.72
+15.67
+76.78
+56.85
-29.23
+110.08
-99.82
-144.89
-180.82
+15.49
-64.18
+18.52
平均
84.01
19.7
+36.07
-75.95

——据丁同力、周世述:《上海工厂工人之生活程度》(1931年)整理
材料二   高速度工业化所采取的形式是猛烈压缩工人和农民的消费来实现“原始积累”,正像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以加剧人民贫困为基础的。但是,除了得到大规模外援的情况外,任何加速积累,只有通过增加生产者没有消费掉的那一部分社会剩余产品,才能实现。不论这种现象是在哪一种社会里出现,情况总是这样。这完全不是什么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特点。
——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材料三   罗斯福在要求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时解释说:“如果每个公平竞争的企业雇主同意付给工人高工资实行短工时的话,就不会伤害任何雇主……这比失业和低工资强的多,人们有了钱会去购买更多的产品。”
材料四       50年代 “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一项。……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 “菜篮子”、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
——新华网北京2009年9月8日《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
请回答: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和民间组织为禁止或减少使用童工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不佳。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
(2)苏联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结合材料二,分析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影响。
(3)你是否认同材料三中罗斯福的解释,简要说明理由。
(4)依据材料四,90年代与50年代相比,职工工资发生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经济背景。
2016-11-27更新 | 8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广东省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2009-12-31更新 | 11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卷(广东卷)
21-22高一下·广东东莞·期末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1929年5月,苏共通过了“关于厂际社会主义竞赛”的决议。随后全国兴起了以突击手运动为主要形式的竞赛运动,1932年参加突击手运动的工人占全体工人的75%。这一运动开展的背景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2022-07-05更新 | 7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32年的一份会议记录中写道∶"乌克兰有粮,而这两位'钦差大臣'一定能把这些粮食征购上来";"是的,斯大林同志。庄稼不坏,所有的问题都在于收割和采购"。这次会议的历史背景是
A.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俄乌矛盾导致粮食短缺
C.苏联工业化步入高潮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爆发
2022-03-25更新 | 314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仲元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名校练习卷(二十七)历史试题
9 . 下图是前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的宣传海报,题为《面向未来》。海报上列宁正挥手指引人民面向未来,背景是冒着浓烟的烟囱和巨大的工厂厂房。该海报
A.展现了当时人们建设国家的热情B.反映了该时期国内形势的变化
C.体现了浪漫主义流派的艺术特征D.展现了前苏联工业化的杰出成就
2021-12-10更新 | 148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1月调研历史试题
10 .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顺利完成时,西方媒体报道苏联农业大衰退,造成饥荒。而应邀访问苏联的英国作家萧伯纳却指出,苏联粮食供应充足,大饥荒并不存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媒体缺乏应有的良知和职业道德
B.萧伯纳亲眼所见应是可信的历史真实
C.西方媒体与萧伯纳所见都有可能不是历史真相
D.两极冷战背景下难以找到让人信服的历史真相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