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材料二: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2)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2016-11-27更新 | 40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二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当时俄国存在的关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背叛社会主义的言论,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列宁以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经济实践为案例,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商品交换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列宁强调:“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全面实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而活跃和发展城乡经济。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在不断总结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商品经济理论探索和实际政策试验的相结合。

——摘编自张雷声《列宁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创新性贡献》

材料二   为了澄清人们对市场与计划的模糊认识,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此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他又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摘编自罗英《探究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精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言论中“进步”与“后退”的内涵,并分析列宁发表上述言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关于“市场与计划”谈话的目的和内容,说明该谈话的历史意义。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获得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3 .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2020-02-07更新 | 20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13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4 .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2019-01-30更新 | 1195次组卷 | 34卷引用: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其中说法错误的有几处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1处B.2处C.3处D.4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5月,英国宣布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英、法、德、意等国再次形成反苏、反共统一战线。当年夏粮丰收后,在即将备战的传言下农民开始争相屯粮、惜粮不售,苏联为备战决定建立战时粮食储备机制并大幅增加粮食收购量,政府和民间对粮食的竞争性需求导致粮价迅速上涨,并于几个月后爆发粮食收购危机。对于这个危机苏共高层始料未及,1927年12月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仅为计划征收粮食数量458万吨的52%。

——摘编自闫远凤《从粮食危机反思苏联农业政策》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专门成立了农业机械科学研究中心,研制和推广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及收获机械。1960年,法国颁布了《农业指导法》,设立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将小农由于无法耕种而被迫放弃的土地整合出售给大农场。1967年,法国在《合作社调整法》中提出,可以将合作社与农村的工商活动联合起来解决农产品产销问题,表现在产前、产中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供,和产后对农产品的收购、进一步的加工、储藏以及销售,以此来降低农场主投入成本,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随着欧洲共同市场建立,法国在严格遵守欧盟食品质量安全规章条例的基础上确立食品安全法律法规。1999年,法国政府更新了《农业指导法》,确定通过发展“多功能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并提出加强生态农业转换补助的计划。

——摘编自卫荣等《法国粮食安全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粮食危机的形成原因,并说明为应对危机苏联农业政策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粮食安全政策的特点。
2023-07-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一战后,美国政府和民间对农业合作社表现出空前的热情。1920年,美国农场局联盟正式成立,倡导兴办大规模的销售合作社。1921年初,该联盟成立全国性的谷物销售合作社,扩大合作社在农产品市场中份额。此外,各地还成立了其他农用品经营合作社,为农场购买和供应石油制品、拖拉机、拖车、种子、饲料等等。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场信贷法”,在全国建立合作社银行,向合作社提供贷款。美国农业合作社对美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焦健《美国的农业合作社》

材料三   苏联农村十分落后。1929年,斯大林决心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1930年,党中央通过“农业集体化的办法”。随后,各基层组织在上级严令催促下,采用行政命令和威胁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农庄的土地为国家所有,农庄和农民只有使用权。农庄组织生产队,负责某一地段的全年生产,或负责饲养一定数量牲畜等其他专业生产。政府通过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并以此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1933年,又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从具体农庄收走大量粮食。

——摘编自吴齐版《世界史·现代史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与苏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和苏联的农民合作化运动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2020-06-1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仲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有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就是把农村看作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可在该史学家看来,苏联
A.重点发展农业
B.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以牺牲农业来发展重工业
D.重视发展商品经济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上半期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影响。
10 . 有论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破坏了多党合作赖以建立的工农联盟基础,大大压缩了多党合作的政治空间,俄共(布)一党执政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无其他政党的有效监督,是苏共亡党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B.苏共一党执政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该全盘否定
D.苏联解体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联
2019-01-24更新 | 224次组卷 | 3卷引用:【市级联考】广东省惠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文科)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