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新经济政策是历史上从行政命令式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次尝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材料二   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迈进一步。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列宁选集》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20年代对农民生活的调整实际上总是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色彩。同时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苏联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作为创造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例实践,新经济政策非常值得人们认真研究。

——徐向梅《新经济政策:俄罗斯史学研究新视角评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2)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3)据材料三,分析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从政策转变和体制创新两方面谈谈新经济政策的当代意义。

2 .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4~15世纪,现代化的准备或酝酿阶段;16~18世纪,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18世纪晚期以后,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1)指出16—18世纪,英国现代化启动的具体表现。

(2)20世纪20—30年代,苏联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分析其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变化,分析新变化出现的原因。

(4)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界掀起“现代化研究”的高潮,指出其国内和国际政治背景。

3 . 20世纪以来,苏联、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     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 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Ⅱ
材料四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 据材料二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 (5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 (3分)
2016-12-12更新 | 5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内蒙古一机一中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4 .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实现近(现)代化进行了不屑的努力,苏联的经济近代化探索给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价格交售给国家。……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引自人教版教材

材料二   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由于经历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已是满目疮痍……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十分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还引起了在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19212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表明国内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引自人民版教材

材料三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项目
年份
191319281932年①1937
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553221
机器制造业442121
拖拉机不详42121
电力15107432
石油232121
555432

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1)材料一表述的苏俄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通常被称为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该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具体措施。
(3)材料三反映20年代末到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的方针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
2022-08-01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都遇到过一些困难,应如何调整方向,应对挑战,各国领导人见仁见智,尽显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他(指罗斯福)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通过紧急银行法来整顿银行秩序;……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新政期间,美国还建立起养老和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个美国就像经历了一场由总统推动的社会革命。在美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政府第一次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上普遍存在焦灼情绪。……《人民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有的文章说:“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还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在这个历史关口,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沉着应付国际格局,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号召加快经济改革,加快发展。

——摘编自萧冬连《中国改革是如何越过市场化临界点的》


(1)材料一中列宁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的?概括指出1921年前后苏俄农业政策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焦灼情绪”的国际国内背景。指出南方谈话之后,我国明确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为克服严重的国内危机,采取的措施对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2021-05-01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新世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重,工业生产持续下降达三年之久。1932年全国工业生产比危机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经济被抛回到1913年的水平。危机期间,13万家以上的企业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赶出工厂,流浪街头。失业人数在1933年将近1300万,大约为劳动人口的1/4。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群众的反抗斗争,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一筹莫展。他也采取过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行动,但他基本上死死抱住“自由放任”政策而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个重大问题上趑趄不前。在他执政期间,危机更趋严重,社会混乱,人心惶惶,很大一部分人对现有制度丧失了信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在稳定住政权以后,没有必要的把“战时共产主义”作为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继续全面推进,到了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残酷的余粮收集制使得农民被剥夺,生产积极性下降,到了1920年,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菜不到7%。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治困苦中。列宁自己后来总结:“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了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我们遭受的任何失败都要严重得多,危险得多。”1920年—1921年初,50多起大规模农民暴动反对布尔什维克,最大的一起“安东诺夫暴动”波及了整个坦波夫省。震惊历史和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喀琅施塔得水兵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经济危机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指出列宁为此采取的对策?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美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对我们的启示?
2019-07-1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巴林右旗大板三中2018-2019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现时正是俄共产党开第十次大会,商议改变策略。

——瞿秋白《赤都心史》

材料二   贸易商人设立摊位,跳蚤市场蓬勃发展,农民将食品运来城镇。因有新法律的许可,私人的咖啡信、商店、餐馆、夜总会、信用社甚至小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内战时宛如墓地的莫斯科,突然生机盎然,好像又重回到1917年之前。

——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


(1)材料一中的“粮食均配法”出自于当时政府推行的哪一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弊端是什么?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政府为应对困局又采取了什么政策进行调整。简述该政策的积极作用。
(3)苏俄调整经济政策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7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夕,开始兴建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该水电站的修建将极大改善第聂伯河的通航条件,使基辅以下流域均可通航,产生的电力可直接供应位于扎波罗热的新建大型钢铁厂,此外对周边诸多城市的供水、灌溉、渔业都大有裨益。水电站在美国专家组的大力援助下开工建造,1932年大坝具备截流蓄水能力,工程于1939年宣告全部完工。第最伯河水电站大坝主体为混凝土溢流坝,整个大坝的长度超过1100米,蓄水量33.3立方千米,年平均发电量30亿千瓦时。第聂伯河水电站气势宏伟,规模宏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水电站之一,它的建成和使用是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在苏联政府和人民心中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

----摘编自人教社《高中历史教学参考》

材料二:中国“三峡梦”是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设想;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专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进行了第一次勘测,设计开始启动:1944年“萨凡奇计划”将设想转化为工程开发方案;194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及三峡勘测处;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毛泽东提出“修……三峡水库”,1958年又提出“高峡出平湖”的伟大梦想;1970年兴建葛洲坝工程,为三峡工程积累经验;1985年邓小平曾设想过“中坝方案”;1992年4月3 ;日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几代人的“三峡梦”开始走向现实;2016年三峡工程总体验收标志着“三峡梦”完全变成现实。“三峡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部分,“三峡梦”成为现实,证明了“中国梦”一定要实现!

----摘编自邹学荣(三峡工程的历史 与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成功修建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三峡梦的发展历程。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中苏两国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战略意义。
2020-05-3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普查调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材料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曾明确指出“富农是苏维埃政权的死敌”“我们把反对富农的战斗叫做最后一次决战”。1918年夏天,以粮食问题为切入点,掀起了以剥夺富农、建立贫农委员会为特征的“农村十月革命”。然而,在转向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预见到在新经济政策造成的经济环境中,随着农村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富农的力量也会有所增长。1925年4月中央全会作出决议,指出:为了真正提高目前还是个体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农业,需要扩大农产品的商品率,因此要坚决消除农村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残余,允许富农租赁土地、出租农业生产资料、使用雇佣劳动力等。决议特别要求:“要切实消除一切阻碍农民经济发展和巩固的行政上的障碍,而只对那些放高利贷和进行奴役性剥削的富农采取法律的特别是经济的措施”。

——摘编自沈志华《20年代苏联对待富农政策的演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富农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富农政策变化的意义。
2020-05-15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需要大量进口;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但许多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
A.军备竞赛增加了经济负担B.注重发展军事相关的重工业
C.苏联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D.政府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