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列宁在1918年谈到在剥夺资本家生产资料完成消灭剥削后,党要造成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但是在1921年苏俄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后,列宁提出私人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帮手,认为在国家掌握运输业和大工业的前提下,有可能经过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以下对转变后苏俄政府的经济政策的解读正确的是(    
A.政策转变的目的是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B.转变后的经济政策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
C.经济政策的调整体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经济政策的调整使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 . 下表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结合所学判断,相关解读错误的是
产品1913年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方案第一个五年计划最佳方案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报告追加数实际完成数(1932年)
煤(万吨)29103550680075006440
生铁(万吨)42033880010001700616
汽车(万辆)0.0710202.39
棉织品(亿米)25.8226.78576226.94

A.一五计划建立在新经济政策成功实施的基础之上B.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位居欧洲第一
C.苏联的工业化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D.苏联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有急于求成的倾向
2021-05-09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五校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是沙俄、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粮食作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四年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产量呈现下降趋势
B.新经济政策时期呈现上升趋势,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产量仍未达到一战前水平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所以粮食作物产量有所上升
D.重点发展重工业造成粮食作物耕作面积有所下降、粮食作物产量增幅不大
4 . 下图是 1913—1926 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工业生产情况表,关于该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一战前的俄国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B.一战严重破坏了俄国的国内经济
C.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D.苏联经济的恢复得益于国家资本主义等政策
2020-12-03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1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7年,《申报》曾经把两次中俄著名的革命进行比较:“中国之革命定而俄国之革命起,中国之革命速矣而俄国之革命又速。中国之革命起于外省而中央承认之;俄国之革命起于中央而外省响应之。中国之革命起于战局未开之前,故与世界无关系;俄国之革命起于战局未定之际,故与世界有关系。此皆所谓不同之点也。然而出于国民之心理则同。”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革命”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B.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相互产生影响
C.两次革命相同点是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俄国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6 . 斯大林在1929年说:“我们万马奔腾,迈向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扔掉我们俄罗斯古老的落后帽子。我们正在变成一个金属、发动机、拖拉机的国家,要让苏维埃人开上汽车,让农民坐上拖拉机,再让吹嘘自己文明的西方资本家试图赶上我们”。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B.苏联迈入了工业化建设时期
C.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020-06-14更新 | 354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2020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其中说法错误的有几处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1处B.2处C.3处D.4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