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29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议有10项,到1931年增加到124项价值8300万卢布。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为1910人和10655人。这表明这一时期苏联(     
A.继续延续新经济政策B.把握机遇解决技术问题
C.冲破了西方国家封锁D.致力改善国内工业布局
2 . 1931年6月,联共(布)中央《关于莫斯科市政建设和苏联市政建设的发展》的决议中指出:“党在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改造旧城市和建设设计新城市……要在农业地区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建立新城市。”这一决议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计划经济体制B.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发展市场扩大生产D.致力于推进工业化进程
2022-11-09更新 | 619次组卷 | 6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921年,苏俄决定建立各省经济委员会,协调经济部门工作。此后,政府拨巨款从国外引进矿上机械设备,并对劳动工资进行了改革,以货币取代实物工资,并按照工人技术水平高低评定工资标准。这些做法
A.发挥了国家经济调控的作用B.调动了各个阶层的生产积极性
C.促进了苏俄与西方经济交流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2-04-03更新 | 638次组卷 | 12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考前模拟(二)历史试题
4 . 苏联在某一时期大力发展钢铁、石油和机械装备制造业,重点投资建设资源丰富的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如图所示)。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1921-1927年B.1928-1937年
C.1941-1945年D.1956-1964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统计,苏联在1951—1960年新发明采用率的增长率为14.5%,1960—1970年降为3%,1971—1980降为1.8%总体而言,苏联在生产中运用一项新技术大约需要6—8年,而美国只需要两年。上述现象说明苏联
A.科技转化受制于体制因素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C.科学技术发展的严重落后D.经济发展受到冷战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46年2月,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日丹诺夫提出:国家必须“用像战争时期那种布尔什维克解决军事任务的热情”,来解决扩大消费品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问题。日丹诺夫的主张
A.蕴含着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思考B.强调了建立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
C.指明了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D.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2021-12-20更新 | 281次组卷 | 11卷引用:重庆市天星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美国作家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中写道:“当预期中的大丰收没能实现时,地方官员奉命加强搜索被藏起来的存粮。在1932年11月的一场演讲中,斯大林认为农民故意阻挠他的集体化方案,借以挑战政权的威信。”这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A.削弱了苏联政权的威信B.阻碍了经济体制的转型
C.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违背了农民自愿的原则
8 . 苏联“一五”期间,各种发明和合理化建议约50万件(条),由此而节约的资金仅在重工业领域就达10多亿卢布。“二五”期间,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增加了1倍以上。工资基金在1933年为340亿卢布,而在1937年则已增加到810亿卢布。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激发了新经济体制的创新活力B.提升了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效益
C.沿用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D.调动了工农大众的劳动积极性
9 .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2021-06-09更新 | 8614次组卷 | 70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10 . 在一段时间内,苏联(俄)城市里出现了利用政府给予的政策,通过市场发家致富的商人和企业主,在农村,一些善于经营的勤奋的中农,甚至贫农,也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和优惠,变得富裕起来。此时的政策
A.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B.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C.基本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目标D.为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