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以来国际秩序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种宏观叙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材料二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编自《列宁全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冲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分别指出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并对此作简要评价。
2023-07-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选考)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12月,联共(布)十五大指出现在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经济联合起来,并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通过了关于尽力开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开始着手编制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来限制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引导农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193012月,苏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巩固全盘集体化地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同富农阶级作斗争的举措》的决议,废除了土地租佃法和劳动雇佣法。

——摘编自汤德森《试评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材料二   1929615日,胡佛总统敦促国会通过《农产品销售法》,拟建联邦农业局,把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组成全国性合作社,建立公司以便稳定农产品价格。但1931年由于世界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猛跌,维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努力失败。1933年《农业调整法》旨在限制农产品的产量。1934年《班克黑德棉花控制法》和1936年《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是辅助和替代1933年《农业调整法》的单行法规。

——摘编自蔡东丽《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农业立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一·五”计划后农业发展方向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大危机前后美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2023-05-09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当时俄国存在的关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背叛社会主义的言论,列宁指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没有一个使千百万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严格遵守统一标准的有计划的国家组织,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列宁以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经济实践为案例,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商品交换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列宁强调:“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全面实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而活跃和发展城乡经济。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在不断总结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商品经济理论探索和实际政策试验的相结合。

——摘编自张雷声《列宁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创新性贡献》

材料二   为了澄清人们对市场与计划的模糊认识,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此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他又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摘编自罗英《探究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精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言论中“进步”与“后退”的内涵,并分析列宁发表上述言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关于“市场与计划”谈话的目的和内容,说明该谈话的历史意义。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获得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1925年12月)以后,党为实现苏维埃政权关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而展开了斗争。所有这些新任务,都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所应解决的。必须新建沙俄所没有的一系列工业部门,即建立新的机器制造厂、机床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化学工厂和冶金工厂,创立本国的发动机和电站设备的生产,增加金属和煤炭的开采量,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在苏联胜利所必需的。必须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即修建新的大炮制造厂、炮弹制造厂、飞机制造厂、坦克制造厂和机关枪制造厂,因为这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保卫苏联所必需的。必须建立拖拉机制造厂和现代化农业机器制造厂,将它们的产品供给农业,使千百万小的个体农户有可能过渡到集体农庄的大生产,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在农村胜利所必需的。这一切都是工业化政策所应做到的,因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就在于此。

——摘编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1928年,苏联的工程师仅约占工人总数的0.25%,且大都不掌握先进技术。苏联首先增加工厂艺徒学校,大力发展各种职业讲习所,以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等技术人才;其次,以工厂生存需求为指向对高等和中等技术学校加以改革,培养技术干部和领导干部。对老技术人员联共(布)采取了“粉碎积极暗害分子,分化中立分子,吸引忠顺分子”的政策,逐步把大部分旧技术人员团结争取过来……至1928年年底,苏联同欧美大公司签订了40 多项技术合同;部分欧美的先进工人也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到苏联帮助其工业化建设;苏联也选派一部分青年专家出国学习。

——摘编自梅春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联国家工业化政策实施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经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5月,英国宣布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英、法、德、意等国再次形成反苏、反共统一战线。当年夏粮丰收后,在即将备战的传言下农民开始争相屯粮、惜粮不售,苏联为备战决定建立战时粮食储备机制并大幅增加粮食收购量,政府和民间对粮食的竞争性需求导致粮价迅速上涨,并于几个月后爆发粮食收购危机。对于这个危机苏共高层始料未及,1927年12月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仅为计划征收粮食数量458万吨的52%。

——摘编自闫远凤《从粮食危机反思苏联农业政策》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专门成立了农业机械科学研究中心,研制和推广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及收获机械。1960年,法国颁布了《农业指导法》,设立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将小农由于无法耕种而被迫放弃的土地整合出售给大农场。1967年,法国在《合作社调整法》中提出,可以将合作社与农村的工商活动联合起来解决农产品产销问题,表现在产前、产中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提供,和产后对农产品的收购、进一步的加工、储藏以及销售,以此来降低农场主投入成本,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随着欧洲共同市场建立,法国在严格遵守欧盟食品质量安全规章条例的基础上确立食品安全法律法规。1999年,法国政府更新了《农业指导法》,确定通过发展“多功能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并提出加强生态农业转换补助的计划。

——摘编自卫荣等《法国粮食安全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粮食危机的形成原因,并说明为应对危机苏联农业政策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粮食安全政策的特点。
2023-07-2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总的说来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由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又由阶级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无阶级社会。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尽管各国或各地区具体情况不同,但纵向和横向发展都具有理论上的普遍规律性的意义。纵向发展制约横向发展,横向发展反作用于纵向发展,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


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人类历史的纵向与横向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紧扣论题;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2023-05-25更新 | 221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仿真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俄政府规定:一切余粮都归国家所有,所有粮食一律由人民委员会负责经营,禁止私人买卖;加速对各工业部门大企业的国有化;凡是雇工10人以上或使用动力机械、雇工5人以上的企业,一律收归国有:由国家对布匹、食盐、大荣、靴鞋、肥皂等消费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严禁私商经营。

材料二   苏俄政府规定:农民缴纳粮食税后的余粮及其他产品,可以自由支配;凡工人在5人以下,拥有发动机的小型工业企业和工人数在10人以上,没有机器的小型工业企业,一律停止国有化,并鼓励私人资本创办企业。

材料三   192712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提出"在会作化基础上,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起来,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到1934年,苏联71.4%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

——以上材料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并说明苏俄政府对材料一反映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2)材料三反映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指出其主要目的。
8 . 历史结论经常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修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7216日,在一次关于“1917年的俄国到底是改革还是革命”的讨论会上,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参议员弗拉基米尔·卢金分析了1917年俄国的形势,指出:当时革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国家要进行现代化,需要和平。他认为,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建设性的改革或许比革命更具有积极作用。莫斯科大学教授德米特里·沃洛基辛指出:任何革命都伴随着恐怖,要流血……革命总是要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道德体系的破坏的。索尔仁尼琴基金会总裁纳塔利娅·索尔仁尼琴也指出:当时最重要的是对话,整个社会都需要对话,如果用革命来解决问题,代价太大。当然,也有学者指出,当时俄国在战争中不断遭受失败,国家经济困难,社会矛盾激化,在沙皇退位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政党没有抓住改革的机会,才最终导致革命……

——摘编自李燕《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纪念:俄官方与学界的新动态》


提取材料中部分或整体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917年的俄国到底是改革还是革命”,阐述你对十月革命的认识。(要求:信息提取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时间形式简介
始于1929年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倡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积极性。
始于1935年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倡导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
始于1941年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倡导建立支援前线生产队,保障卫国战争军需物资供应。
始于1967年推广“谢基诺工作法”提倡精简人员,提高效率,节余资金由企业自行支配,奖励超额完成任务。

——摘编自侯宝泉《论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材料二   下为图张凡夫《提高产量就是加强保卫祖国力量》宣传画(195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历史背景,简述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演变。
(2)某学习小组计划举办“新中国的劳动竞赛”主题展览活动,拟将材料二中的宣传画作为展览内容,请结合历史知识为该宣传画撰写一段简介。
2023-03-20更新 | 55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
10 . 工业化是机器大工业在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由于不同的国情和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同的工业化道路。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后来向全世界扩展:工业革命首先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变。棉纺织业是实行机械化速度最快的行业,作为英国工业的支柱,其产品需求量最大,基础也最好。英国棉纺织业很早就出现了行业内部的精细分工,很容易转变成机械运动。机械化最早涉及的行业基本上都是这一类行业。纺织工业的许多发明是由未受教育的技工作出的:由于有利的经济环境,他们找到了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的机会。蒸汽机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大事、瓦特完成了这一技术变革。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   作为苏联早期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绝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到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摘编自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

材料三   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的不同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战略的举措并说明当时实施该战略的背景。
2022-07-15更新 | 11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汕头育能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选择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