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人类文明和历史学研究领域,科技革命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观察。在世界科技层次:科技革命是科技范式的转变,关注科技自身的变化。在人类文明层次:科技革命不仅是科技范式的转变,而且是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指引发科技范式、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的科技变迁。

——摘编自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预测及中国的应对之策》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技革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列宁认为:“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国家里,第一个任务就是拯救劳动者”“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发布《劳动保护和社会保证纲领》等法令。《伟大的创举中》一书指出:“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幼儿园……正是这些平凡的设施,在实际上能够解放妇女,减少和消除她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上同男子的不平等。”1977年颁布的苏联宪法规定,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苏联的社保制度还包括退休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社会服务保障和补助金制度。

——摘编自房管顺《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福利》

材料二 长期以来,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着追求。新中国成立初期,扶贫对象主要是农村无法维持生存者;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政府的扶贫救济方式主要是给钱、给物等,用这种方式救急,不能实现真正脱贫。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对象逐渐从绝对贫困人口向低收入人群覆盖。扶贫目标由贫困区域发展为贫困县,深入到贫困村中具体的户和人。扶贫任务从解决农村温饱转为巩固温饱、脱贫致富。开发式扶贫成为扶贫的一项基本方针,`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新型乡村旅游扶贫等等,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郝志景《新中国70年的扶贫工作:历史演变、基本特征和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颁布社会福利法令的背景。并说明苏联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政府实施扶贫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政府致力脱贫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7月,美国人凯南以“错误”为化名,在《外交季刊》上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凯南在文章中强调,由于俄罗斯传统的不安全感和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苏联总是不断向边界以外的薄弱地区进行扩张;因此对苏联采取坚定而富有耐心的遏制政策,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戴超武《苏联外交与冷战的起源》

材料二   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说“(马歇尔计划)在很多程度上也是美国的生存问题”,“美国从它面对的世界共产主义安全考略就必须关注欧洲的复兴”“如果没有大量的额外援助,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

——摘编自《战后历史资料长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凯南提出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
2023-12-0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文德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以前,英国社会普遍认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佳场所,父母是儿童的最佳照顾者,儿童问题是个人私事,儿童照顾主要是家庭责任和父母的义务”。该时期英国儿童福利的对象主要是贫困和流浪儿童,而实施的主体是教会慈善组织。

19世纪以来,英国儿童福利走向法制化。1802年颁布的《学徒健康及道德法案》,规定禁止纺织厂使用9岁以下儿童,学徒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并禁止从事夜班劳动。1899年颁布的《预防虐待儿童和保护儿童法》,第一次使政府介入父母子女关系,将虐待和忽视儿童认定为法定的犯罪。

二战后,英国儿童福利保障的立法不断完善,对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等权利作出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和强调。英国福利国家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儿童福利的项目,而且扩大了儿童福利的规模,提高了福利标准,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儿童福利体系。

——摘编自庞媛媛《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历史嬗变及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与英国儿童福利制度有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2-14更新 | 20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二   ……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三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3)根据材料三,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的原因。请你谈一谈,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应该如何应对?
2024-01-2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文化课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以放弃战争权,允许美国驻军等为代价,换取了美国“核保护伞”;军费开支少,得以把资源、劳力、技术开发应用于科学研究,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贸易及资本的自由化,加入了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体系,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组织。日本政府制定一系列扶植与干预经济的政策,使日本企业获得高额利润。1978年,日本的教育经费占国民总收入的7.1%;同年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经费相当于1950年的51.46倍。日本高度重视教育为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充分数量的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有技术的优秀工人及科技人才,他们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人才支持。

——摘编自白乐天、李凤飞《世界全史》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2022-12-1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城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急欲完成自威尔逊时代以来的国家战略方向的调整,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由维持在美洲的领导地位转向追求世界领袖作用。杜鲁门总统19451023日在国会提出要在国际间起领袖作用。鉴于二战的惨痛教训,战后初期苏联将战略重心摆在谋求国家安全利益上,力图把战前资本主义列强套在自己周边的防疫带转变为安全带。战后随着关系日趋紧张,两国都不约而同把双方的对抗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乃至生活方式之间的较量,并确信自己国家的前途命运系于这些理论、原则和制度的胜负。

——摘编自刘志青《战后美苏矛盾的演变与冷战的开始》

材料二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欧洲看来很可能会从首要地位下降到从属地位,但后来发生的情况并非如此。相反,尽管欧洲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势力相对地衰落了,但它的文化却正以前所未有之势横扫整个世界。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对峙局势被打破,世界格局呈现了多维发展趋势。无论从国际经济、国际政治来看还是就国际军事、大国关系而言,未来世界在很长时间内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不管昔日的大国是否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也不论发展中国家能否承受这个机缘,多极世界已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同时把世界推向了和平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摘编自陈晓翔《浅析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美苏矛盾加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合理解释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新趋势对世界的影响。
2022-12-1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中学校等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比较,雅尔塔体系有明显的进步。首先,雅尔塔体系表达了反法西斯联盟主要成员国的共同意志,并非狭隘的个别战胜国意图;其次,支撑雅尔塔体系的大国力量与战争中形成的实力相吻合,避免了由于力量和利益的不对称而导致机制失效。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雅尔塔体系刚刚付诸实践即被主导者引向对抗的轨道,战后国际秩序也由此进入长达四十余年的冷战格局。

——摘编自余伟民《事与愿违:战后初期美苏如何从合作走向对抗》

材料二   19717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在经历了90年代的巨大动荡和不断调整之后,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呈现出一幅历史的全新画面。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并不能单独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与冷战的结束几乎同步出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为依托的经济外交正在拆除各种围墙藩篱,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无国界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1)据材料一,作者认为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与一战后相比有何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秩序“被主导者引向对抗”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霸权地位意识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当时美国“接近中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跨大西洋的西方军事战略界线也基本划定,1955年5月5日西德加入北约。苏联对西德加入北约的即时而公开的反应,是1955年5月14日以苏联为首建立了包括东德和东欧国家在内的与北约直接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于是,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武装集团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相互怒目而视,两极格局也逐渐定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首先,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其次,两极格局未能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有些国家和地区处于对立的两个联盟集团之外,这使两极格局多多少少受到了牵制与限制,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在“一边倒”的总体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从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到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再到依靠“中间地带”力量的政策,逐渐突破建立在中苏同盟基础上的“一边倒”外交战略,转向“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战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具有鲜明的"内向性"特征,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1958年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国开始鼓励和援助世界各地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毛泽东提出把国际依靠力量放在亚非拉三大洲的新兴国家上。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的核心目标是反对美苏,维护和平。发展与“中间地带”力量的关系,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核心战略。1964年中法建交,就是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一个突破。

——摘编自陈少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局势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并指出其基本依据。
2022-11-28更新 | 170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10 . 探索·实践·变化

《政府论》是洛克倾注多年的心血之作。在这部著作中,他对近半个世纪英国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进行了清理和总结,为新政权提供了理论论证。

洛克法治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依法行政,即用法律约束和限制行政权力(即王权)。他指出,在君主专制政体中,君主只是用心血来潮或毫无约束的意志代替法律,而没有任何准绳和规定约束君主的行为。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依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用“光荣革命”后的史实说明英国政治变革是如何体现洛克思想主张的。

瓦特在中学学习了法语、希腊语,还自学了德语、意大利语,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和看懂更多优秀外文文献。瓦特本人在伦敦学艺期间购买了《数学仪器的制造和使用》。他在格拉斯哥大学工作期间阅读了不少书籍,了解了关于蒸汽机发明的知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瓦特在蒸汽机改良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一些精准测量与数量化表达的问题。

——摘编自韩玉德、安维复《试论詹姆斯·瓦特的工匠精神》


(2)依据材料,概括瓦特取得成就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广泛应用的影响。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

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据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3)依据材料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结合所学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代表人物主张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
(1912—2006)
认为“福利国家”巨大的日常开支成为国民经济中沉重
的财政负担。实行这种制度,就会有“太多的人终生依赖他
人生活”,主张废除“福利国家”。
[美]保罗·萨缪尔逊
(1915—2009)
认为“福利国家”实现了充分就业,实行了公平的财富
和收入分配,创办了各种福利设施。断言“福利国家会长期
存在下去”。

——摘编自李琮《对“福利国家”的一些认识》等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