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提出,近现代历史上世界科技活动中心呈现出周期性转移,这一现象被称为“汤浅现象”。

他主张用科技成果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当某个国家在某时期内产生的重要科技成果超过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就可以认为这个国家是当时世界科技活动的中心。按照这一统计,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依次是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

一般认为,汤浅现象的产生因素较为复杂,包括:经济的快速增长、文化的激荡、社会的变革、新学科的产生、科学人才的流动等。

——改编自刘钒《“汤浅现象”内涵解析及其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预测下一个世界科技活动中心,并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围绕“科技创新与国际格局”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峰、波谷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最大值、最小值,落差是一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差值,反映一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的幅度,通过综合比较不同时间段内经济周期的波峰、波谷、落差可以明显看出经济波动的剧烈与平缓状况。总的来说,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比以前更加温和,有的学者称之为“被烫过了的曲线”(如下图)。

材料二   1928—1937 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年递增 16%,1917—194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14%,年均增长率高达9.6%,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优势总体上仍旧得以保持,但是从20世纪 60年代起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递减趋向,1981—1990年苏联的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如下表:

年份

国民收入增长率

工业产值
增长率
农业产值
增长率
投资额
增长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

1981—1985

3.2%

3.6%

1.0%

3.7%

2.7%

1986—1989

1.8%

2.6%

0.5%

0.3%

2.0%

1990

-4%

-1.2%

-2.3%

-19%

-3%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1940—1960年经济发展的共同政策因素,并对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波动为“被烫过了的曲线”进行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1—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度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从头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与此同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遭受经济萧条,苏联机器生产和钢铁产量提高了4倍。

——摘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1932年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怀疑的态度,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

——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   (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鸠山内阁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制订的19581962年度《新长期经济计划》、《农业基本法》;池田勇人内阁制订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临时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末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大利四国同年投资的总日本的法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

——摘自欧阳云《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出现材料二中“许多人于是对美国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是如何使其“民主政体”得以保存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日本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以上问题,指出三国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中有何共同之处?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在探索发展道路时还须注意哪些问题?
4 . 美国经济学家特立芬认为,如果美元与黄金要保持固定官价,其它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机制,美国的经常账户就必须保持顺差或维持平衡,否则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就会丧失。同时,为了维持全球经济与贸易的扩张,把美元输送到世界各地,满足世界对美元的需求,美国的经常账户又必须是逆差。由此可见(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必然动摇B.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持续
C.世界经济发展导致美元贬值D.国际市场对美元依赖增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63年,有学者指出:“人们能够制订一种经济政策,它既能保持进行创新和追求效率的强烈市场动机,同时仍能十分慷慨地对待需要帮助的人。”该学者主张(     
A.改革民生服务以缓和社会矛盾B.加强国家经济干预恢复经济发展
C.将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D.从根本上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024-02-0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历史试题
6 .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进行了所谓“温和私有化改革”,对养老保险支付采取了提高退休年龄、严格给付资格审查等措施,各国福利制度往往要经历“危机—改革—危机—再改革”的循环,政府的政策在福利膨胀与福利收缩的交替挤压之下来回拉锯。这反映西方国家(     
A.积极应对经济“滞胀”风险B.在效率与公平间寻求新的平衡
C.增加福利以缓解社会矛盾D.过分依赖国际资本与国际市场
7 . 下表所示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部分西欧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状况。这些改革(     
1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大量减各种补贴,包括医疗、住房、失业、教育等
2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民党的执政理论向新自由主义倾斜,德国对固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3以“从摇篮到坟落”著称的瑞典福利国家也开始对其过于慷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改革
A.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B.弱化了市场调节功能
C.坚持了公平正义原则D.强化了社会管控体系
8 . 20世纪70年代,西欧放弃了充分就业和高速经济增长的目标,各国决策者们寻求新的理论支持。当时流行的学术观点认为,制定经济政策的职责应当从财政部部长们转移到中央银行家们的手中,后者的运作应当尽可能地避免政治压力。这表明当时资本主义国家(     
A.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和改革B.福利国家制度遭到挫败
C.国家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D.金融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思想家洛克(16321704)在《政府论》中提出了“自然法“自然权利"等概念。在早期的政府职能讨论中,政府的职能是相对于人的自然权利来引中的,政府被看作是接受人民授权的权威中心。在洛克的观点中,政府的唯一职能,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将政府职能总结为三点:“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益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17721823)在政府的职能上仍然延续之前的传统,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同时也强调国家在保障私人财产、振兴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敏锐地指出了危机的解决途径,即促进有效需求。而为了促进有效需求,政府必须运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消除市场的不稳定性。
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爵士发表《贝弗里奇报告》,提出政府要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工作,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建议。
20世纪70年代,福利危机使得沉寂多年的新自由主义卷土重来,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福利国家改革的主要理论支持。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和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里根政府成为新自由主义改革的行动代言人。西方各国开始收紧福利,将公共服务的职能陆续民营化,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移出去,用更多的理性对待公共服务职能的分配。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人们开始超越市场与政府的二元对立而走向对待市场与政府的一种平衡立场。一方面,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重新得到重视,合同外包、倒合同外包、政府间合作与公私混合提供将并存,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除了企业之外,政府在公共服务上与社会组织也展开了更多的互动。

——摘编自万方《西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变迁的理论考察:三个阶段的划分》


(1)阅读上表,请对西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演变进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扩张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109日,丘吉尔正式抛出了其"三环外交"的方针。他说:"当我展望我国未来时,我认为,在自由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自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其次是我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以及美国在其中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大环是并存的……我们是在这三个大环中都占一大部分的唯一国家。事实上我们正处在连结点上。”

——摘编自【美】W.F.汉里德、G.P.奥顿《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曾试图邀请英国参加进来,同时美国也希望英国加入欧洲联合运动并起领导作用,但都遭到了英国拒绝。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英国甚至组建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之抗衡。然而从1961年开始申请加入欧共体,历经十多年,直至第三次申请成功后,英国方于197311日成为欧共体正式成员。

——摘编自刘亚轩《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等

材料三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时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美国
195019604.87.85.52.710.83.2
196019695.94.95.92.611.1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英联邦成员国出口占英国出口总额比重变化(%)

——据姜洪明、郭月皎《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原因考》

(1)根据材料一绘制英国“三环外交”示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期英国对加入欧洲共同体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023-06-03更新 | 9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